6月30日,在鄂赣交界幕阜山脉深处的枫林镇坳上村,目之所及,满坡山果、农家小洋楼、“四好”公路……处处可见文明新风与蓬勃生机。
2025年5月,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传来喜讯,该村凭借扎实的建设成果与显著的发展成效,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荣誉称号。
红色引擎:领航发展破浪行
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先锋岗”标识分外醒目。村党总支构建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让80名党员成为紧密联系520余户村民的纽带,有效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每月20日的“党员议事日”雷打不动,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从门前道路修缮的具体事宜,到村庄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大家畅所欲言。“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如今咱们都是‘当家人’!”村民李大姐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
党群齐心共建下,荒滩变身设施齐全的文体广场,污水横流的羊坑水塘重现清澈,高山湾组的村民也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过去。每一处的蜕变,都是党群一心共建家园的鲜活见证。
绿色筑基:生态焕颜展新姿
蜿蜒穿过坳上村的朱婆港,曾是村民心中的“老大难”——岸边杂草丛生、河内淤泥堆积、污水肆意流淌……
如今漫步河畔,只见清水潺潺,绿树倒映,独具匠心打造的鲤鱼造型鱼鳞堰坝,水流层层跌落,溅起如雪浪花,仿若银鲤腾跃,已然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科学系统的治理举措。河道清淤、污水管网铺设、垃圾分类处理等工作稳步推进。“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清理河道、宣传环保知识,带动村民积极参与。
“庭院积分制”更是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投身志愿服务积累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还能参与“最美庭院”评选。如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
金色支撑:产业富民强根基
缤纷六月,走进坳上村,千亩吴茱萸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深陷贫困泥沼。2014年,坳上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选定吴茱萸为主导产业,并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起集种苗培育、技术支持、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吴茱萸种植面积已拓展至8000余亩,年产量达450吨,产值突破千万元。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村90%的农户参与其中,人均年收入从最初的不足3000元跃升至12000元。产业发展反哺乡村建设,村集体将收益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领域,形成“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橙色滋养:文明乡风润心田
夜幕降临,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场华灯初上,欢快的广场舞节奏与文化礼堂里的欢声笑语相互交织,奏响乡村夜曲。“以前农闲时大家打牌闲聊,现在唱歌跳舞、舞龙狮……大伙儿都玩得不亦乐乎!”该村副书记江霞笑着说。
这份喜悦,源于坳上村对文化土壤的深耕厚植。村文艺队将身边的好人好事改编成歌舞、戏曲等文艺作品,以生动鲜活的形式传播文明新风。“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包粽子、印糍粑、舞龙狮等,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凝聚了浓浓乡情。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同一盏盏温暖的橙色明灯,照亮、滋养着村民的精神世界。
“红、绿、金、橙四色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融、协同共振。”坳上村党总支书记柯金昌说,红色引领方向,绿色筑牢根基,金色提供支撑,橙色凝聚人心,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站在“全国文明村”的全新起点上,坳上村正持续深化“四色”融合模式,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贡献“坳上经验”。(记者 吴天韵 通讯员 柯情燕 罗元)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