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参与肝炎防治,推动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
近日,记者采访市中医医院钟楼院区肝脾胃科主任医师沈震,他对市民关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预防肝炎妙招多
常见的肝炎有哪些,对人体又有什么危害?沈震介绍,肝炎是指肝脏因病毒、细菌、酒精、药物、自身免疫等因素引发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肝细胞受损、肝功能异常。
肝炎大致可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其中乙肝和丙肝易慢性化,是肝硬化、肝癌的主要诱因。
非病毒性肝炎,如酒精性肝炎(由长期饮酒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代谢异常相关)、药物性肝炎(如长期服用具有肝毒性的药物)等。
肝炎危害极大,短期会导致乏力、黄疸、消化不良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来看,慢性肝炎可能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时危及生命。在公共卫生方面,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具有传染性,可能造成家庭或群体传播。
如何做好预防?对于病毒性肝炎,可接种疫苗,甲肝、乙肝均有疫苗,建议易感人群(如儿童、医护人员)及时接种;切断传播途径,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接触传播,要避免共用针具、不洁输血,性生活时做好防护;甲肝、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需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家属、长期饮酒者)应定期检测。对于非病毒性肝炎,要限制饮酒,避免酗酒;合理用药,不滥用保健品或不明药物;控制体重,均衡饮食,预防脂肪肝。
网红护肝片不靠谱
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售卖护肝片,还推出“熬夜加班不伤肝”“喝酒应酬不难受”等宣传语,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许多年轻消费者将其作为日常保健品服用。那么,靠吃护肝片养肝真的靠谱吗?
沈震表示,多数网红护肝片的“护肝”效果缺乏科学证据支撑,甚至可能存在风险。部分产品成分不明,可能添加了肝毒性物质,长期服用反而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诱发药物性肝炎。宣传中“解酒、熬夜保肝”等功效多为夸大,肝脏的代谢和修复功能无法通过药物快速替代。
若本身患有慢性肝病(如乙肝、脂肪肝),擅自服用可能干扰正规治疗,延误病情。因此,不建议盲目购买和服用网红护肝片,尤其要避免长期、过量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以下行为会损害肝脏健康: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发酒精性肝炎、肝硬化;不健康饮食,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会导致脂肪肝,暴饮暴食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滥用药物或保健品,部分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止痛药)具有肝毒性,未经医生指导混用,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熬夜、过度劳累,肝脏在夜间进行修复,长期熬夜会影响肝功能;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肝脏氧化损伤,降低肝脏解毒能力。
有人担心,与乙肝患者一同吃饭、生活会被传染吗?沈震表示,乙肝的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性接触,日常共餐、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若双方口腔都有破损(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理论上存在极微小风险,但实际发生概率极低,无需过度担忧。沈震建议,乙肝患者的家属可接种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能有效预防感染。
守护“沉默的器官”
肝脏是“沉默的器官”,早期病变往往无症状。科学护肝的核心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非依赖药物或保健品。
在科学护肝方面,沈震建议:饮食均衡,控制“伤肝”习惯。少吃高脂、高糖、油炸食品,避免因肥胖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不酗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约相当于啤酒500ml或白酒50ml)。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优质蛋白(如鱼、蛋、豆类),帮助肝脏代谢。
谨慎用药,避免肝损伤。不滥用保健品、偏方或非处方药(如某些退烧药、抗生素),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长期服药者(如慢性病患者)定期检查肝功能,监测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熬夜,23点前入睡,让肝脏在夜间充分修复(23点至次日凌晨3点是肝脏代谢活跃期)。每周保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体重,减少肝脏脂肪堆积。
远离感染风险。接种乙肝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等血液暴露行为,预防病毒性肝炎。
注意个人卫生,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减少甲肝、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定期体检,早发现问题。普通人群每年检查一次肝功能和腹部超声;高危人群(如长期饮酒者、乙肝或丙肝患者、脂肪肝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及时发现肝损伤或病变。沈震表示,如出现持续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或眼白发黄)、腹胀、肝区隐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记者 廖星)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