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市民张女士发现眼周、脸颊突然冒出一些小疙瘩,虽不痛不痒,却影响美观。她到医院皮肤科就诊,确诊为脂肪粒并进行了清除。
市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贾华魁介绍,眼周、脸颊出现的小疙瘩,可能是脂肪粒、汗管瘤或扁平疣。它们虽都表现为皮肤上的小凸起,但成因、性质和应对方法大不相同,认错可能耽误处理或白费功夫。
那么,该如何分辨呢?
脂肪粒(粟丘疹),像嵌在皮肤里的白色或米黄色小颗粒,约针尖到芝麻大小,呈圆形,表面光滑,最常见于眼周。它并非脂肪,而是堆积在表皮下的角蛋白(一种皮肤正常成分)。当皮肤局部代谢“卡壳”,多余的角蛋白无法排出,就会包成小囊。其特点是独立分散、一颗一颗的,摸起来较硬实,不痛不痒,对健康无影响,且难以自行挤出(不像粉刺、白头),也不会传染。成因可能与皮肤微小损伤、过度护肤(尤其使用厚重眼霜)、清洁不当或个体肤质有关。
汗管瘤是肤色或淡褐色的小丘疹,通常比脂肪粒稍大(1-3mm),形状不太规则(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表面略扁平或光滑,也多长于眼周,尤其是下眼睑。它是小汗腺导管的良性增生(一种良性小肿瘤),虽名字吓人,但不会恶变。汗管瘤通常多发,有时密集但不融合,摸起来坚韧有弹性,不痛不痒,纯粹影响美观,且里面没有颗粒感。它会缓慢增多或变大(尤其成年期,女性多见),与内分泌、遗传、年龄关系较大,不会传染。成因主要与遗传倾向、内分泌因素(如青春期、妊娠)相关。
扁平疣是肤色、淡褐色或灰褐色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微微隆起,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米粒到绿豆大小),好发于面部(额头、脸颊)、手背、前臂。它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属于病毒性皮肤病,皮肤有微小破损、免疫力下降时易感染。扁平疣具有传染性,可自体接种,搔抓后病毒会顺着抓痕长出一串新疣,呈线状排列,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他人。其初期可能发展较快,数量明显增多,有时会有轻微瘙痒感,用力刮擦表面可能看到小出血点。青少年多见,成人也可能发生。
贾华魁表示,脂肪粒、汗管瘤没有健康风险,若觉得影响美观,可到皮肤科通过针清、激光等方式清除,切勿自行用针挑或挤压,眼周皮肤薄,操作不当易留疤或感染。而扁平疣具有传染性,建议尽早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冷冻、激光、外用药物、免疫疗法等治疗方法。同时,要注意避免搔抓或摩擦,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洗脸盆等个人物品,提高自身免疫力有助于康复和防止复发。(记者 廖星)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