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驱车行驶在阳新经济开发区银山村,茂林修竹、满目青翠。这个位于阳新城郊的山村古朴宁静,10.8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铺展成卷,6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傍晚,村头的古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村庄的蜕变。在护绿党小组的带领下,银山村以清风正气为笔、以绿水青山为底,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党员带头 把生态责任扛在肩上
“生态保护不是喊口号,得让每个党员都有责任田。”银山村专门成立护绿党小组,61名党员分片包联563户,谁家门前堆了垃圾、哪片山林藏着隐患,包片党员弄得一清二楚。
柯家湾环境整治时,12个“党员生态责任区”一挂牌,村民就跟着党员组建了山林巡查队、库塘管护队。
去年,他们拦下8起乱砍滥伐,清走12吨库塘垃圾。巷道硬化时,泥水工柯师傅主动把工时费从300元降到100元,还带着12户村民义务出工,用“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的巧法子,解决排水难题。
全村动手 把家园扮成“后花园”
银山村的生态账,从来不是“干部干、群众看”。村里搭起“民意直通车”,28条村民建议一汇总,铁壁街的污水管网改造、沟渠清淤等12个老大难问题很快有了着落。
能人们主动搭把手,30多人凑出2.11万元建起“生态共护基金”,专门用来保护古树、搞环保科普。村民也来出把力,做晾衣架生意的董谊忠主动找上门:“我给大伙儿装晾衣架,就收个成本价!”没多久,268户人家门口都挂上了统一的晾衣架,既整齐又不挡绿树。村民董自树听说铁壁文化园要搞绿化,直接把自家4亩地让了出来。
如今,太阳能路灯照亮村道,垃圾分类成了村民的“新习惯”。村里的“红黑榜”每月一更新,谁家院子收拾得亮堂、哪个湾组环境更舒心,全村人看得明明白白,比学赶超。
清风护航 让每一分钱花得明明白白
“生态工程的钱,一分一厘都得晒在太阳底下。”这是银山村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村里有个铁规矩:所有生态项目,必须由村民代表和监委会共同监督。
2024年,122万元的山体滑坡治理资金,每一笔花销都清清楚楚贴在村务公开栏上,村民能看清每一分钱的去向。
5名老党员当起“生态作风监督员”。有回,郭组几家企业想在生态保护红线内建钢结构厂房,材料刚递到村委会,就被监督员严词挡了回去:“红线碰不得!咱得给子孙后代留片绿。”
如今的银山村,稻田里虾跳鱼游,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村民们笑着说:“村里风气正,环境美,日子就像这满山的树,一天比一天旺!”
从“生态资源富集村”到“省级生态示范村”,银山村蹚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路。村民常念叨:“守好这绿水青山,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肖振华)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