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中的黄石“铿锵玫瑰”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9-03 08:5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9月1日夜,万籁俱寂,76岁的黄石退休老记者南海端坐电脑前,重温自己多年前拍摄的纪录片,眼眶不觉湿润。屏幕中,2015年6月在纽约的一栋公寓内,95岁的方寿纯面对远道而来的家乡人,浑浊的眼眸明亮起来,当被问及抗战往事时,白发苍苍的她难掩激动,用略带沙哑却字字铿锵的嗓音唱起抗战老歌《大刀进行曲》。质朴的旋律里,藏着这位黄石女儿对祖国、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庄严时刻,本报记者循着南海的珍贵回忆,结合《远征军中一军花》的详实记载,重新梳理这位黄石籍中国远征军女军医的传奇人生,致敬永不褪色的“铿锵玫瑰”方寿纯。

故乡黄石港:医者启蒙点燃抗日初心

1920年,方寿纯出生在黄石市黄石港镇一个中医世家,自小在“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家风中成长。

“1919年,方父带着怀孕的妻子回浠水老家探亲,顺路到黄石看望姐姐,当时姐夫郭子如是黄石港招商局轮船公司私人银行行长。被姐姐挽留后,方父便在此开药店行医。”南海回忆,2015年拍摄时,他寻找到方寿纯表侄的侄孙郭超俊,从其口中还原了这段家族往事。郭超俊说,方寿纯8岁时进入大冶县石黄镇第二小学读书,但因家境贫寒,读到五年级便辍学,跟着父亲识草药、学诊病、练抓药——这份中医启蒙,为她后来从军行医埋下伏笔。

彼时,洋务运动后重启的大冶铁矿已颇具规模,铁山得道湾聚集着各地矿工。方家索性将药店迁到那里,秉持“半积阴德半养家”的理念,遇到贫苦矿工求医,常常分文不取,免费诊病送药,深受矿工们爱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当年11月,音乐家冼星海等人率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和“武汉大学学生救亡歌咏队”抵达黄石,在石灰窑、黄石港、铁山等地演出抗日剧目,唤醒了黄石民众的抗日热情。刚满17岁的方寿纯再也坐不住,走出药店加入抗日后援会,还女扮男装饰演一名青年工人,用激昂的声音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心声。

她的热情与才华,被一名国民革命军军官看在眼里,并推荐她到湖南衡阳157后方医院接受战场救护实操培训。方寿纯从此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女军医。

1938年6月,武汉会战打响,前线伤亡惨重。方寿纯主动请缨,赶赴国军46兵站,身为上士班长,她带领战友在炮火中穿梭,不分昼夜抢救伤员。随后,她又投身长沙会战,在枪林弹雨中掩护伤病员撤退,后辗转至昆明,在滇缅公路指挥部医务所继续坚守。

远征印度:从救死扶伤到智勇杀寇

方寿纯能加入中国远征军,离不开名将孙立人的特批。据《远征军中一军花》记载,当时远征军38师招兵赴印,方寿纯第一时间报名,却因“上战场只要男的,不要女的”而被拒。方寿纯据理力争:“中国四万万同胞中有一半是女的,男人能上战场,女人也能上!”她的执着打动了孙立人将军,最终被特批加入中国驻印军新一军8师,与另外4名女军医飞赴印度兰姆伽基地。

在印度西卡乐夫盟军医院,因战局紧张,守卫医院的英军被调往前线,警卫任务落到女医务人员肩上。不久后,3名女哨兵遭日军奸杀,医院内人心惶惶。经历过战场洗礼的方寿纯毫无惧色,她找到院长献策——站明岗,上暗哨,智取敌人,并申请第一个值守暗哨。

漆黑的草丛中,蚊虫、蛇鼠在身边穿梭,方寿纯手握轻机枪,一动不动伏卧至深夜一点半,30多米外的草丛里出现黑影,她当机立断扣动扳机,几声枪响后,黑影没了动静。天亮后众人发现,被击毙的是日军的3名敢死队员,他们口袋里装着姓名、军衔标识及剧毒、无声手枪和匕首等。

中国远征军打响腾冲收复战后,溃散的日寇躲进深山打游击,剿杀部队伤亡惨重,急需军医支援。方寿纯又一次主动请战,与4名战友奔赴前线。行军途中突遭日军机枪手伏击,4名战友不幸牺牲,她翻滚下山坡,藏身山洞。当洞外传来日军的嬉笑声时,她毫不犹豫掷出两颗手榴弹。事后证实,爆炸共消灭7名日寇。侦察兵找到她时,她已是伤痕累累。

反谍高手:史迪威亲授中尉军衔

方寿纯不仅是“杀敌能手”,还是心思缜密的“反谍高手”。

当时,盟军后方医院出现了一位自称东北流亡大学生的翻译“李金”,刻意接近方寿纯等女军医,常请她们吃饭、喝咖啡。起初,方寿纯把他当作同胞看待,可一次聊天中,“李金”提及想写一本关于远征军的书,希望她提供部队武器装备的细节。

没过多久,远征军指挥部召开军官大会,通报日本间谍正秘密搜集美国援华新武器情报。方寿纯立刻联想到“李金”的可疑举动:他自称东北人,却带着日语口音;聊起流亡经历,关键细节却含糊其辞。她当即向上级报告。远征军反间谍部门迅速展开调查,最终揭开“李金”的真面目:他实为日本参谋本部派遣的高级间谍野田兽一郎,关东军早已活埋了真正的李金全家,他则冒名混入东北流亡大学生队伍,后被美军聘为翻译。

间谍案告破,数名间谍被处决。方寿纯的敏锐与忠诚,为她赢得了一项殊荣:1943年9月14日,美国将军史迪威亲自为她授予“二等军佐军医”军衔(相当于中尉)。方寿纯生前一直珍藏着这份《驻印军总指挥部训令》,视其为一生的荣耀。

跨国情缘:半生守望的家国抉择

“方老的爱情,像一首跨越山海的抒情诗,藏着对家国的坚守。”南海回忆,2015年拍摄时,方寿纯的外甥女毛菊元讲述了这段往事,让他格外动容。

抗战后期,方寿纯调至成都98盟军后方医院,在这里遇见了美国援华军医康威。两人在救死扶伤的并肩作战中渐生情愫。

1945年抗战胜利后,康威向方寿纯求婚,1946年1月,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康威提出带她回美国,可方寿纯舍不得祖国和至亲,含泪拒绝。她带着身孕回到长沙,与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团聚。当年10月,女儿方砺利出生,26岁的她独自抚养女儿,此后再未婚嫁。

因朝鲜战争爆发,两人彻底失去联系,康威在美国另组家庭,育有一女康诗琳。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79年,时任中美合资旅游公司三峡邮轮总监的康诗琳,在长沙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姐姐方砺利。

1982年,方砺利赴美留学。1992年,事业有成的她把72岁的母亲接到纽约定居。1994年9月,在女儿的陪伴下,方寿纯前往加州见康威——这是两人阔别48年后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两年后,康威病逝。

2010年,毛菊元去纽约探亲,在姨妈方寿纯家住了3个月,听她断断续续讲完往事后,提笔写下长篇纪实文学《远征军中一军花》,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黄石女儿的传奇人生。

2015年6月,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栏目以“远征军中一枝花”为题,报道了方寿纯的故事。同年,南海拍摄的专题纪录片播出,让黄石人重新认识了这位家乡的女英雄。

2019年10月21日,方寿纯在纽约辞世,享年99岁。而这位黄石“铿锵玫瑰”一生的传奇故事,早已成为黄石大地上的家国印记,清晰而滚烫,时刻提醒着人们: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记者 顾文娟)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