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左至右:教练余翔、谢子豪、孙宇翔、教练董金鹏

从左至右:严依晨、李睿康、张恒缙、教练汪黎明
10月29日,记者从黄石二中获悉,在第4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黄石二中2名学子取得一金一银的佳绩。其中,301班谢子豪获得金牌(主教练余翔老师),201班孙宇翔获得银牌(主教练董金鹏老师),两名同学均获得清北强基破格入围资格。
在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中,202班张恒缙获得金牌(主教练汪黎明老师),201班李睿康、202班严依晨获得银牌(主教练汪黎明老师),三名同学均获得清北强基破格入围资格。
昨日,记者采访了获奖学生和老师,了解获奖背后的故事。
学生成绩来之不易 感谢每一次托举
谈到成绩的取得,几名同学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学校以及老师的感激之情。
作为高三学生,谢子豪的竞赛之路走了三年。“第一年拿省级二等奖时,我还在仰望省队的学长;第二年冲进省级一等奖,才敢设想全国决赛的舞台。”他说,学校专门为竞赛生配备了独立实验室和资料室,余翔老师更是全程陪伴,从知识点梳理到心态调整,从未缺席。
物理竞赛银牌得主孙宇翔说,最初的兴趣在数学领域,后来老师发现他在物理竞赛方面可能更有潜力。在董金鹏老师的指导下,他按照老师的规划,一步一步实现目标。
化学竞赛赛场的3名高二学子,同样用汗水书写了青春答卷。张恒缙以半年每日10小时以上的学习强度,熬过低谷、攻克难题,最终斩获金牌。“解出一道卡了几天的难题时,那种成就感比任何休息都管用。”同班的严依晨则特别感谢竞赛团队的“互助氛围”:“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会一起讨论,汪黎明老师会陪着我们查资料、做推演,这种‘并肩作战’的感觉,让备赛之路一点都不孤单。”李睿康则总结出“积累+复盘”的备考秘诀,整理错题本,将同类题型解题思路归类、标注易错点,“知识点像一张网,缺一个节点都可能影响全局。”
教练精细化打磨 与学生“同频作战”
对于学生的成绩,教练团队既骄傲又感慨,他们认为成功源于“科学备考”与“学生的主动投入”。
化学教练汪黎明说,从今年3月开始,学生不仅要攻克理论知识,还要反复练习实验操作。暑假,当其他同学休息时,竞赛生每天坚持在竞赛楼学习10多个小时,期间还辗转武汉、重庆等地参加培训。“他们的坚持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份成绩是用汗水换来的。”
“现在的竞赛题常结合科研背景,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极高,不仅要懂知识,还要会应用、能创新。”物理教练余翔老师强调,比起奖牌,学生们在备赛中收获的能力更珍贵——面对复杂题目不退缩的勇气、团队讨论时主动分享的担当、自主安排学习的自律性,这些都会成为他们未来发展的“硬实力”。
竞赛总教练袁迁补充道,团队还会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成绩,让家长理解竞赛的意义与学生的努力,“家校共育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坚实的后盾。”
学校为“特长学子” 搭建更高的舞台
近年来,黄石二中通过狠抓学科竞赛,打造学科竞赛品牌,科学辅导,强化训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培育更多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已形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五大学科竞赛的研究和指导团队,多名同学通过学科竞赛直接保送或破格入围强基计划等方式进入清华、北大等全国名校。
据介绍,2025-2026赛季,黄石二中在五大学科竞赛上取得新突破。截至目前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学生人数达到30人,这一成绩再创新高。在此基础上,数学有2人进入省队、化学有3人进入省队、物理有2人进入省队、生物有1人进入省队。
对于此次获奖的学生,学校也制定了针对性培养计划:高二学生将继续备战明年的竞赛,冲击更高奖项;同时,学校为高一、高二竞赛生开设单独文化课课堂,确保他们赶上新课进度;高三学生则通过“查漏补缺”,兼顾高考复习,力争明年顺利进入清北。
下一步,黄石二中将持续巩固竞赛优势,为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子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他们在更高层次的舞台上实现梦想。(记者 阮瑞祺 通讯员 李荣标)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