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贺介飞)上帝关了门,总会为你开一扇窗。29日的白沙镇潘桥舒畈村,绿意正浓的稻田边,一栋不起眼的三层私房里,几名妇女动作娴熟地忙着手中的活,一幅幅漂亮的印花跃然在铺好的布上。
这是阳新县迄今为止的唯一一家印花厂,创办者是一名右腿截肢的残疾人,他叫向可云。
印花厂里找到自我
1993年,18岁的向可云怀揣45元钱南下深圳。没有技术、初中还没毕业的他,被一家家工厂拒绝。
找不到工作的日子,向可云和老乡白天就在街上四处晃。晚上没地方住,几个年轻人到深圳布吉附近山上的公墓里睡。
8个月后,向可云才进了布吉一家印花厂。这期间,因为没身份证和暂居证,他被抓了5次。
从学徒做起,向可云学习印花的染色、洗水等流程。生意清淡时,他还跑到别的厂偷偷学习。
1993年年底,他和另外2名川籍工人赴香港学习印花技术。
2年后,向可云回到深圳公司,此时,他已是公司高级技师。月薪也从当初的7元一天涨到月薪上千。
失去右脚后重新起航
2006年,向可云跳槽到江西南昌一家湖北老乡办的印花厂。
2008年4月27日晚上,江西瑞昌市,一起车祸差点要了向可云的命,虽然最后抢救过来了,但他的右脚膝盖以下部分被截肢,不得已装了假肢。
治疗几乎花光向可云的全部积蓄,清醒过来后发觉失去了右腿,向可云瞬间有种跌落悬崖的感觉。他甚至担心年轻的妻子陈美莲会离开他。
厂里也呆不下去了,思想斗争了一个月后,心灰意冷的向可云和妻子回到白沙镇舒畈村老家。
为了生存,在潘桥街,向可云摆过地摊,卖过廉价衣服。后来盘个门面卖服装,除开一家人支出,存不了几个钱。
向可云一度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宿命,可他不甘心。当他把开印花厂的想法告诉妻子时,妻子劝他别折腾了,风险大不说,还找不到业务,不如买个三轮车卖点水果。
可是,向可云还是坚持办厂,他觉得自己掌握印花的全套技术,不捡起来就废了。2010年8月,向可云在潘桥租用废弃机械厂房,办起了“名蕴印花厂”,在亲朋好友帮助下,贷款20万购买了设备。
最初时,厂里就夫妻二人。2013年9月,由于来回家中和厂房不便,向可云将自家三层楼改建成厂房,10月迁回家中,架起了4条生产线。
残疾人在这里找到尊严
由于在外打工期间结交了不少朋友,向可云很快找到了合作商。
去年11月,向可云又扩大了4条生产线,招了16个工人。
也许是“同病相怜”,向可云深知残疾人的不易,招工时特别倾向有残疾但生活能自理的村民。
村支书金承树告诉记者,目前,向可云的印花厂有5名残疾人(含2个低保户),除3名师傅外,其余8人均是村里的留守妇女。
金承树说,村里帮向可云征了5亩地,他准备投资150——200万元扩建厂区,并新办绣花厂。
金承树说,村里、镇里还有县残联会尽量给予帮助,新厂若办起来,可以给更多的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创造就业机会。
向可云认为,只要用心去对待,残疾人也能活出精彩,而他,要让残疾同胞在他厂里找回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