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鏈湴鍚嶄汉
贾亦斌
(1912──)湖北阳新陶港人。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对台工作委员会主任,政协委员会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民革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副主席,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
王平(1907- )
湖北省阳新县人。一九二六年在本乡参加组织农民协会。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六师十六团政治处主任,第四师十一团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十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_^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晋察冀省委军事部部长兼阜平县动委会主任、县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 彭东海
解放军空军大校、空军指挥学院教授、“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提名奖获得者、高级记者彭东海出生于我市茗山乡,早年读书不多。1970年参军后,靠勤奋从战士、排长、作战参谋、宣传干事、连队指导员,一步步成为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中国空军》杂志执行主编、空军政治部新闻处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军记者站站长,现任空军《空军军事学术》杂志主编辑。他在新闻写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自1997年起,短短三年,他通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向全国、全军推出了空军试飞英雄邹延龄,模范夫妻王益、张荣,国防工程建设尖兵林茂光等三个重大典型,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添了光彩,又在新闻写作的神圣殿堂里树起了一座座丰碑,先后受到空军、军委首长的高度评价,并荣立过二、三等功。此外,在十多年的岁月里,彭东海独自或和夫人李克菲合作,先后出版了《灾祸大营救》、《秘密传记上的领袖们》(合著)和《空降部队》三部长篇纪实作品,被首都多家报刊连载、转载,彭东海从此获得了“京华名记”的赞誉,他17岁的女儿彭清雯也有专著问世……
彭东海就是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是我们大冶的骄傲!
且让我们来读他的作品,并倾听名人对他的论说。
乡土作家 查代文
查代文,湖北省刘仁八镇查和泗村人,1958年,毕业于华师一附中高中部,考上华南工学院华工系,因家境贫寒,未能就读。同年,入鄂城钢铁厂化验室当工人。1961年下放回乡,当过农民、生产队会计、民办老师。1977年,作为工农兵学员入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到大冶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干部,后调县文联,任文联副主席,再调到大冶日报社,任副总编辑。
查代文以墨为趣,以文为乐,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四十余年。年轻时写诗,在《诗刊》、《作品》、《长江文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近500首,其诗作《竹乡春夜》、《我会有黄金般的秋季》被编入《湖北省新时期文学大系》(诗歌卷),《春雪》、《春天,我播种》、《小河》、《信念》等编入黄石文学丛书诗歌卷,诗卷的前言对他作这样的评述:“八十年代初活跃的诗人最引人注意的是查代文。他的乡土诗最富有泥土气息,是来自大地的声音。查代文六十年代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但八十年代初他的诗才真正写得炉火纯青,可以说是大器晚成。查代文的诗风细腻、真切,体现的是东方的精神,但他运用隐喻、通感、象征等西方现代诗的技巧非常娴熟,称得上不事雕琢而匠心独运。”198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乡情录》。
到了中年,查代文又倾情小说、散文和随笔的创作。在《小说林》、《延河》、《飞天》、《长江文艺》、《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70余万字,散文、随笔40余万字。亦如他的诗,小说散文大多是农村题材。由于他是诗人,谋篇布局也呈现更多的诗情画意,文风清新质朴,语言洗炼优美。1999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麻石街轶事》,散文集《心之旅》。
与人合作,还创作了现代戏剧《机械迷》、《绿竹情》、《秋场上》、《种茶嫂与箍桶匠》曾获湖北省戏剧创作奖。
查代文现为中国乡土诗歌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作家协会顾问。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 刘石泉
被誉为“敢啃硬骨头的航天专家”刘石泉,1996年被评为第三届湖北十大杰出青年。他1963年出生于茗山乡柯版村刘福八自然村的一个贫寒家庭。12岁那年,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高中。当时,家中非常困难,连油盐有时也没吃的。为了挣钱供他读书,父亲到远离家乡50多公里的殷祖,帮助造纸厂运草,母亲则到附近的红卫站台,给别人挑铁,换取几个零用钱。1978年,年仅15岁的刘石泉以总分349的优异成绩考上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为了让他读大学,家里把唯一的一台“大桥”牌缝纫机都给卖了。1982年毕业后,刘石泉来到湖北鄂西北三江航天集团设计所工作。为了充实自己,1984年又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继续深造,3载寒窗后又回到了三江集团。
1986年以来,刘石泉先后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在科研工作中,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被集团领导称为“能打硬仗的青年”,荣记二等功。1997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时年28岁,成为集团最年轻的“小高工”。
航天高级工程师的任务是搞创造发明。1992年初,刘石泉被任命为某新型号预研组组长。在领导和老专家的支持下,他全身心地投入研究,通过搜集大量技术资料,思考探索,计算分析,模糊的东西逐渐清晰起来,编写出新型号总体方案论证技术报告,配合新型号总设计师敲定了设计原则,完成了新型号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992年4月,某型号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年仅31岁|的刘石泉,成了共和国新一代型号设计方案的发言人。55分钟的汇报,描绘出了一幅新型号产品的蓝图,答辩论证,精辟简洁,使在坐的航天专家赞不绝口。三江集团的新型号设计方案顺利通过。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篱莱’。祖国培育了我,我就要为祖国争光、争气!”刘石泉经常说,“任何一项工作,我们能干好而没有干好就是犯罪。”研制任务压力大,更要靠集体、靠领导、靠大家的智慧,靠自己多干点、多累点、多想点。每次做产品试验,他总是认真细致地查问题,找原因,力争做到万无一失。他常对同事说:“我是农民的儿唱子,能干上航天很不容易。我们的试验一冒烟就是几百万,这是多少农民的血汗啊。一旦失败了,我们又怎么对得起我们的衣食父母!”
1995年7月,由刘石泉所在的三江航天集团参与研理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海域导弹发射圆满成功。此前,江泽民总书记和中央有关领导参观了刘石泉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研制的产品,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