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经邦,人才为急。求才、引才、育才、用才,是大冶湖高新区保持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大冶湖高新区始终深挖人才“第一资源”,落实柔性引才、政策激励、校企合作、服务保障等措施,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校企合作招才引智
“我们希望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佳兴生物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市场渠道,加速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双向促进、协同发展。”与黄石市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后,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刘军对未来更有信心。
上个月,大冶湖高新区启动“柔性引进高校专家人才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推动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18名专家人才与大美科技、祥邦新能源等15家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作为此次活动引进的高校专家人才之一,刘军的科研团队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方面有着多项创新成果,选择与佳兴生物合作,将促成双方合作开发新型生物产品。
近年来,大冶湖高新区深化政校企合作,紧盯产业、企业人才技术“需求端”和高校人才技术“供给端”,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先后与湖北工业大学等3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新建湖北工业大学“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招才引智工作站”、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高校人才就业工作站”。
搭平台、创载体、走出去、请进来。大冶湖高新区积极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先后奔赴恩施、咸宁、武汉、九江等地,推动校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互通、人员互动,建立跨区域人才协作、校企合作、“人才(劳务协作)服务站”、驻高校人才就业工作站等,不断提升“招才引智”工作质效,促进更多优质人才择业于此。
截至目前,大冶湖高新区“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突破7000余人。
全链条服务惜才用才
“不仅可以申请人才公寓,还有生活、就业补贴等,让我们可以安心扎根大冶。”陕西坤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坤返乡创业,投资建设兴冶重工高端精密部件制造项目。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涵盖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电子信息、装备研发等多个高科技领域。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每年实缴税收不低于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约300人。
曹坤的返乡,离不开大冶湖高新区“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大冶湖高新区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集聚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人才“四补四奖五项保障”服务,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经费由每年400万元增至1300万元。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高等级专业技术人才、高学历人才等,最高给予生活补贴1.5万元/人/月、安家补贴50万元/人、购房补贴50万元等。近三年,该区累计列支人才奖补、活动开展等资金2200余万元。
与此同时,大冶湖高新区积极组织开展“助力攻坚·就创青春”人才夜市等活动,为企业招揽人才;依托高新区人才创新服务中心功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政银企融资对接、开展创新赛事、创新人才入住创客公寓等服务;协调解决企业人才安居问题,2024年共为109名企业人才申报人才公寓,为170余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大冶市人才公交卡。
在这片沃土之上,一大批优质人才正在茁壮成长。晨信光电温兴蕊等8名正副高级职称人员申报人才发展奖励,迪峰换热器伍文明等22人被评为2024年大冶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有贡献人才”,劲牌公司昌盛等184人被认定为2024年大冶市“企业高层次人才”……
人才聚,事业兴。如今的大冶湖高新区,竭尽所能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高质量人才正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记者 殷珂 通讯员 肖碧平 余书源 黄河)
编辑:陈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