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省、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赴各镇街开展集中接待选民活动,这是该区创新推行“代表有约9号见、码上见、集中见”“三见”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该机制构建起“面对面”“键对键”“心连心”的立体化履职体系,既为代表履职提供“时间表”“路线图”“专业范”,更在基层治理中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民意桥梁。
“9号见”:代表与选民“面对面”
每月9日,西塞山区组织人大代表分批次进驻各联络站接待选民,该区通过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将每月9日固定为代表接待日,推动履职从“弹性任务”向“刚性约束”转变。
“以前找代表得碰运气,现在每月9号就像‘赶大集’。我反映的十五冶社区花园小区活动场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居民王大爷感慨道。
原来,区人大代表胡国联接待选民后,经多方协调,将200平方米闲置库房改建成党群活动室,通过“企业共建+政府补贴+居民自筹”方式投入50余万元,打造集协商议事、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红石榴驿站”。如今这里日均接待居民超百人次,成为社区最聚人气的幸福空间。
据统计,该机制实施以来,256名代表累计接待选民1200余人次,收集建议495条,推动解决社区停车难、吃水难、出行难等民生问题434件,实现“小切口”撬动“大民生”。
“码上见”:线下与线上“键对键”
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开发“码上见·马上办”小程序,让代表履职突破时空限制。各社区(村)公示栏均张贴代表专属二维码,选民扫码即可直达线上服务平台。
“生态廊道项目夜间施工噪音扰民,请协调解决!”居民胡女士扫码留言后,区人大代表徐小平立即对接施工方调整作业时间,并在48小时内通过小程序反馈处理结果,获得“非常满意”评价。
该平台建立“扫码留言—代表认领—部门办理—双向反馈”闭环机制,累计收集线上诉求93件,办结88件,剩余5件已转化为代表建议纳入督办。代表们通过“云端履职”,让“数据跑腿”替代“群众跑路”。
“集中见”:专业与民意“心连心”
根据代表专业特长组建的25个特色小组,成为破解治理难题的“智囊团”。在黄思湾街道叶家塘社区,由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董志杰带队的民生小组开展专项调研,针对滨江小区提出的“绿化设施老化”“消防通道标识不清”等问题,形成《关于推进完整社区功能文化双提升的建议》,推动项目更符合群众需求,更具文化底蕴。
近3年来,通过“集中接待”,西塞山区人大常委会累计解决企业融资、社会养老、校园周边交通安全等“专业领域”问题117个,形成高质量建议23件,代表专业优势与群众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从“定期见”的机制保障,到“码上见”的技术赋能,再到“集中见”的专业支撑,“三见”机制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履职体系,推动民意传导与治理效能双向提升,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注入新动能。
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徐利芳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