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清晨,西塞山区月亮山社区月桂花苑16栋楼前,身着蓝马甲的李艳烽已开始日常巡查。这位29岁的社区网格员,上班只有两年时间,居民通讯录里的“小李”变成口口相传的“贴心人”,十几本写满民情的工作日志,诠释着新时代网格员的担当。
去年深秋的傍晚,月桂花苑2单元水管突然爆裂。居民朱亚平回忆道:“厨房成了水帘洞,楼上住户联系不上,多亏小李连夜协调。”当晚,李艳烽联合物业、装修公司建立临时抢修专班,同步在居民群发起“错峰用水”倡议,次日凌晨3时完成管线更换。这场危机处理被收录进《社区应急处置典型案例》,其“多方联动+即时通报”模式已在全区推广。
针对社区76户独居老人,李艳烽创新推出“三色关爱机制”:红色预警户每日必访,橙色关注户每周三访,绿色安全户每月回访。去年寒冬,她为76岁的听力障碍老人彭志华配备智能手环,成功避免多次意外。该设备现已成为社区“银龄守护计划”标配,累计发出预警信号32次。
在李艳烽的工作台账里,晨间7时的“护学岗”、午间12时的“送餐队”、晚间8时的“夜巡组”构成精准服务网络。其独创的“民情采集五步法”——望(观察环境)、闻(倾听诉求)、问(主动询问)、切(诊断问题)、治(解决问题),成为新入职网格员培训必修课。
此外,依托日常入户走访建立的“档案数据库”,李艳烽通过精准分析识别出12户潜在矛盾家庭,提前介入化解纠纷。其运营的“月桂花开”居民群实行分级管理制度,设置“紧急事务”“便民信息”“邻里互助”等功能模块,大大提升处理效率。
月亮山社区党委书记马坤表示,李艳烽带动形成的“1+N”网格服务体系,已培育出23名楼栋长、2支志愿服务队。这种“将冷数据转化为暖服务”的实践,为破解大型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暮色渐浓,李艳烽的蓝色身影仍穿梭在小区楼宇间。居民窗台亮起的盏盏灯火,映照着这位90后网格员亲切的笑脸。她用脚步编织的温暖服务网络,是新时代“枫桥经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李怡然)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