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黄石港区天方社区港发楼小区的张婆婆轻按电梯按钮,笑逐颜开:“爬了十几年楼梯,如今上下楼一键直达,真舒坦!”
中午,75岁的孙爹爹如往常一样走进红旗桥社区幸福食堂,菜品琳琅满目,他吃得十分舒心。
傍晚,花湖社区新安装的充电桩旁,居民的电动车整齐停放,昔日“飞线充电”的隐患再无影踪。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正是黄石港区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将作风转变化为惠民实效的生动注脚。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区敞开大门搞学习教育,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听心声、解难题,让务实作风充盈基层一线,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切实为基层减负
“以前要填数百张报表,现在整合后只需46张,我们终于能腾出更多时间走访居民、了解真实需求了。这是为基层减负带来的真实变化。”沈家营社区工作者程爱华感慨道。
黄石港区推行“一套基础表”改革试点为基层减负,通过市、区、街三级联动,16个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将重复冗余的报表精简92%,让社区工作者走出“案头山”,走入“百姓门”。同时,厘清权责边界,各街道平均梳理基本履职事项83条、配合履职事项90条,收回不适宜基层承担的职能162条,有力破解了“小马拉大车”难题。
涉企执法问题整治成效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该区根据有关规定,对经营主体实行“一业一查”,通过创新检查方式,为经营主体“松绑”,为日常监管增效。“一次检查、多项覆盖”的联合执法模式,使涉企检查频次同比减少50%。
办好民生实事
学习教育成效,最终要落脚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黄石港区坚持“实”字当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一件件惠民实事。
“梯”升幸福。针对老旧小区居民“爬楼难”问题,该区精准施策,优化流程。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512部电梯联合审批,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391部,让幸福“一键直达”。
“食”惠万家。一粥一饭,彰显民生温度。黄石港区把建设社区幸福食堂作为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区新建及升级改造幸福食堂12家,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营养餐、便民餐,日均服务约600人次。
“行”出顺畅。该区结合城市更新工程,对辖区内的主次干道、背街小巷进行了更新改造。如今,朝阳路、花湖大道延伸段等8条城市“断头路”实现通车。同时大力推行“停车惠民”工作,全区新增停车泊位4194个,停车泊位联网接入5017个,开放式空间实施封闭管理泊位554个,群众关心的停车难、行车难、行路难问题逐步得到化解,出行质量显著提升。
厚植营商沃土
黄石港区持续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着力优化服务、提升效能,确保政策“雨露”精准滴灌企业。
精准纾困成效明显。黄石港区委、区政府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结合“双千”活动,全区县级领导及包保部门干部主动下沉,通过走访、座谈,累计解决融资、审批、用工等难题180余个,助力231家小微企业获得首贷资金7.3亿元。
科技创新引擎持续发力。组织天华智能、中冶窑炉等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企点创AI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促成17位湖北师范大学专家与15家企业达成合作;推动卫材药业、天华智能等骨干企业与高校共建博士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定向培养科技人才。
服务品牌日益深化。黄石港区持续深化“双千”活动,强化部门联动,组建重点企业服务保障队伍,整合金融顾问、专家顾问团资源,定期精准纾困,着力培育“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品牌。
点燃项目引擎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黄石港区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锤炼出的钉钉子精神和务实作风,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今年,全区28个集中开工项目已开工27个;28个入库项目总投资16.9亿元,入库数量和总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4.7%、6.5%。黄石临空科创产业园、临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31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杉杉临空奥莱国际广场、长江文化公园项目开工在即。
此外,该区积极引导胜阳港、华新、黄石港万达“三大商圈”错位发展,着力打造大众山·青山湾、城里尘外等项目,以实实在在的项目落地和产业升级,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步,黄石港区将持续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继续锚定目标,淬炼过硬作风,以更实的担当、更优的服务,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记者 吴高斌 通讯员 赵婷 刘勇韬)
编辑: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