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第八集:黄石市的建立及城市格局拉开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7-30 09:1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扫码看视频 

扫码关注公众号

黄石,镶嵌于荆楚大地东南隅,静卧长江南畔,揽尽山水灵秀。这里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老的青铜器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久远的文明。这里被誉为“钢铁摇篮”,熊熊工业之火锻造出这座城市刚强不屈的风骨。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把红色基因铭刻于此。作为湖北省第一个省辖地级市,黄石建市意义重大,城市格局由此拉开。

一份签署日期为1950年7月12日的档案文件,是黄石建市的一份官方许可证。这份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复同意建立黄石市的文件明确表示,中南军政委员会同意将石灰窑、黄石港工矿区合并为省辖市,并定名为黄石市。同年8月2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黄石市正式建立!

实际上,黄石地区设市,最早要从1946年说起。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制《黄石市市政建筑计划纲要》,其中畅想了黄石市未来的繁荣景象与秀丽风景,计划将黄石港及石灰窑连成一片,向张家湖(磁湖)外扩展,建成“黄石市”。明确黄石市范围“东至道士洑,南界扬武山,西界黄石港、团城山,北临长江”,同时,按业务性质拟将全境分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及风景区。《纲要》特别提及“查美国有黄石公园名闻于世,他日吾人之计划果能实现,可谓巧合矣”,显露出当时对城市命名的考虑。黄石地区作为一个城市进行规划在此时已初现端倪。

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心开展城市建设,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编制的《黄石市市政建筑计划纲要》只能沦为一纸空文。到解放战争后期,败局已定的国民党甚至下令对黄石地区各厂矿进行大搬迁、大破坏。为保护工业资源和人才,黄石地区各大厂矿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护厂护矿护校斗争。经过我党争取动员,大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都愿意留在黄石,为建设新中国继续奉献。

1949年5月,在黄石人民的热烈欢迎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黄石,黄石地区全境和平解放!不久后,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李先念派员来此开展接管工作。6月12日,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成立。9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正式设立。

党接管后的黄石地区万象更新,建市计划也再次提上日程。1950年4月,李先念来到石黄镇(石灰窑、黄石港两镇合并)视察华中钢铁公司,经过深入考察,认为该地区已具备单独建市的条件。1950年6月,在李先念的大力支持下,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提出将工矿特区改组为市,定名为石黄市。请示报告中强调了黄石地区的优势:“该区系我省著名之工矿区,产业工人、码头工人很多,铁、煤及石灰等产量丰富,对我省将来工业建设之重要,原料及动力的供给,系巨大的来源,发展前途颇大;水陆交通便利……已具备设市之条件。”同年7月12日,黄石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获批成为湖北省省辖市;8月21日,黄石市正式建立。此后,在城市建设发展历程中,黄石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最终定格在4区1市1县,拉开了这座城市的新格局。(1959年1月,大冶县划归黄石市委领导。1994年2月,大冶撤县立市,由黄石市代管;1996年12月,阳新县划归黄石市管辖;1979年4月,除大冶县外的黄石下辖各行政区划整合,成立黄石港区、石灰窑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市辖县级区。2001年10月,石灰窑区更名为西塞山区。2019年4月,铁山区与原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一体化发展改革,开发区·铁山区以开发区+行政区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在国民政府时期,有着浓厚工业基础和丰富资源的黄石地区设立城市就已经进行过规划,初步具备设市的条件。而黄石以和平的方式解放,大批工业人才留在黄石,更是保存了这座城市的工业底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这份工业底蕴,黄石很快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省辖地级市。从此,黄石这座新生的滨江城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奋力作为,成长为全国赫赫有名的工业基地、重工业城市。

黄石建市,史册添新颜。这块青铜文明的发祥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享誉全国的工业粮仓。经过改革开放飞速发展和城市转型升级,黄石这座老工业城市,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正昂首阔步,奋发向前!(记者 刘舒晨 通讯员 周宾 贾雨谣)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