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黄石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科负责人朱红成走出办公室,来到金花大酒店变身酒店后厨人员,体验食品安全监管员岗位,见证餐饮生产全链条环节,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体验从食材验收工作开始。朱红成小心翼翼地将各类新鲜蔬菜搬运到秤上进行称重,确保分量准确。“白色菜筐与蓝色菜筐得分区明确,白色菜筐盛放洗干净的蔬菜,蓝色菜筐则放置未清洗的食材。”厨师长耐心地解释。
在厨师长的悉心指导下,朱红成麻利地将新鲜青菜浸入蔬菜池中,撒入适量食盐,双手轻柔搅动。随后,反复冲洗去除杂质,手腕轻抖控干多余水分。最后,将洗净的青菜整齐码入白色菜筐内。
接下来是食材处理环节,在听完后厨工作人员细致讲解后,朱红成跃跃欲试。“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就跟在家里做饭一样,但其实还是有很多细节藏着专业讲究:食盐的用量需精准把控,以达到杀菌效果;冲洗的次数要严格遵循标准确保残留去除,就连菜根朝向、筐内码放的整齐度,都关乎食材保鲜与后续取用的卫生规范。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正是专业餐饮场所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的关键所在。”朱红成说。
体验完菜品预处理后,朱红成跟着动手包起了包子。他拿起擀好的面皮放上馅料,结果捏出的褶子要么歪歪扭扭,要么深浅不一。厨师长在一旁耐心讲解:“包包子的技巧藏在‘稳’和‘匀’里,捏褶子时要从面皮边缘开始,每捏一下都要用力均匀,让褶子之间的间距保持一致,这样既能保证包子封口严实不露馅,蒸出来的造型也会更规整。而且馅料的量要适中,太多容易撑破面皮,太少则会影响口感,这些细节都和食品安全、食用体验息息相关嘞。”
穿梭于后厨的朱红成还尝试了端盘服务。他小心翼翼地用托盘托起刚出锅的菜肴,在穿梭往来的厨师和传菜员之间灵活避让。指尖传来的温热触感与后厨紧凑的忙碌节奏交织在一起。“我切身感受到了餐饮服务从食材加工到餐桌,能呈现全流程的规范属实不易。”朱红成说。
随后,朱红成又转岗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搬运调料。他将各类调味品按规定位置摆放整齐,仔细查看每一种调料的保质期。
在台账查阅环节,朱红成逐页核对食品采购、验收、储存等记录,确保每一笔信息都真实可追溯。在重点检查食品留样工作时,他仔细确认留样食品重量均在125克以上,且按要求及时放入专用冰柜保存。
据了解,该酒店的食品留样冰柜配备两把钥匙,由后厨负责人与食品安全管理员分别保管,实行共同监管制度。这一严格的管理措施,让朱红成频频点头表示认可。
体验过后,朱红成在日记中写道:“食品安全大于天。当我脱下市场监管局的制服,换上酒店后厨的白高帽子与工作服,瞬间便被厨房的烟火气包裹。掌心接过沾着晨露的青菜,水流冲刷菜叶的沙沙声与削胡萝卜皮的清脆声响交织,每一寸触感都如此鲜活真切。菜刀与砧板碰撞的节奏里,藏着后厨师傅们对‘新鲜’二字最质朴的敬畏。从灶台到台账,从油污到标签,这场干部换位跑的角色转换让我深切体会到,食品安全从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洗菜时的认真专注,是检查时的一丝不苟,是记录时的细致严谨,更是每个岗位上那声掷地有声的‘放心’承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正需要我们常站在对方的位置上看一看、想一想。”
通过此次“干部换位跑”体验活动,从执法一线到灶台之间,朱红成亲身经历了餐饮服务从食材处理到食品安全监管的全流程,不仅增进了对餐饮行业实际运作的了解,更发现了日常监管中可能存在的细节问题,为今后制定更具针对性、更贴合实际的监管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食品安全是民生领域的“头等大事”,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理解经营者的难点,不能简单的以罚代管,要去具体指导,让执法力度与执法温度有机统一,我们要时刻牢记执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某个企业,而是为了规范一个行业,唯有将监管触角延伸到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用细致入微的实践体验筑牢监管屏障,才能让群众在一日三餐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让食品安全成为民生改善的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创新监管方式,深入开展各类实践体验活动,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全力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朱红成表示。(记者 刘舒晨/文 彭冰洁 陈靖宇 郭晓丹/视频)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