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脉舒展处 安居幸福长 ——黄石“十四五”城市建设蝶变记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11-28 08:5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未苏湾

桂林南路高架桥

交通路步行街

秋去冬来,当这一年开始画上句点,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黄石这座城市总在悄悄改变模样。

华新1907文化公园里,老窑体改造的展览空间中不时传出参观者的感叹;未苏湾的青砖黛瓦间,游客的欢声笑语在古街巷中交织;有轨电车平稳穿梭于新老城区,一路见证着城市面貌的焕新升级……“十四五”以来,黄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路网“骨架”快速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一座绿色、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奏响一首温馨的家园之歌。

城建提质展新姿

本月中旬,大泉路立交桥通车,如期启用。

作为大泉路生态廊道核心节点工程,这座连接黄石与鄂州的交通枢纽,不仅为武汉都市圈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笔,更让两座城市的时空距离大幅拉近。全长8.8公里的大泉路生态廊道同步达成通车标准,既为黄石港与团城山片区新增便捷通道,更以“黄金走廊”之姿,拓宽黄石融入武汉都市圈的交通脉络。

城市的骨架,在持续稳定的投资拉动下不断舒展延伸。五年来,黄石持续推动建设对接高速、花湖机场、武汉光谷的城市“1536”交通圈,快捷内环、快速中环、高速外环的“三环多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全面形成。沿江大道改造完成后,原本拥堵的临江路段变得畅通无阻;大泉路快速化改造打通了城市南北向的交通瓶颈;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建成,让黄石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从容。

“以前上班每天要往返老城区与大冶湖生态新区,坐公交要倒几趟车,现在坐有轨电车准点直达,感觉特别好!”市民李女士的通勤变化,正是黄石城建提质的生动注脚。在大冶湖生态新区,“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功能聚合、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落地见效,“五横七纵”的主干路网纵横交错,随着科创中心、卫生健康城投入使用,教育城加快推进,曾经的郊野之地,已彻底摆脱“建楼盖房”的初级形态,迈向“聚气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四五”期间,黄石累计实施城建项目665个,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让城建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从“十三五”期间的501亿元跃升至833亿元,增幅高达66%。

持续增长的城建投资,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实施沿江大道、大泉路快速化、长龙快速路、大广高速东方山互通、明月桥、桂林南路立交、黄石大道、延安路、复兴大道、颐阳路等快速路及主干路建设项目;推进下陆大道、广州路、长乐大道等次干路升级改造项目。开展城市道路小微堵点改造,实施下卫路、师院路、花径路、枣子山路等道路改造项目。全市围绕奥体大道、矿山公园、磁湖湿地公园、园博大道、柯尔山白马山公园等节点建成绿道76.8公里,黄石绿道网络初步建成。

更新活化赋新能

一城之兴,兴在民生底色;一城之美,美在品质内涵。

“十四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与老旧小区升级,累计整治城市危旧房5600户,改造老旧小区520个,直接受益居民多达22万户。更让老年群体暖心的是,全市1213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陆续投入使用,从申请审批到施工验收的全流程绿色通道,让不少老人实现“上下楼自由”。这背后,是全国首部适用全市域的《黄石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条例》提供的制度保障,为破解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众口难调”的难题提供了黄石方案。

走笔城市更新,落笔宜居宜业,这就是黄石城市更新作出的答卷。

在工人村苏式建筑群,苏式斜顶的红砖小楼在冬日下折射出迷人的暖光。75岁的刘荷花在工人村住了大半辈子,子女外搬新居,她依然守着这里的老房子。为挽救当地21栋苏式建筑,今年启动的改造项目遵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保留苏式建筑居住功能的同时,将结合山水特色打造画家写生艺术村,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改造不是简单换新,是要更新出有深度的文化环境。自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黄石构建了以《黄石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为主的城市更新一张蓝图,建立了以《黄石市城市更新管理办法》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实施了华新1907文化公园、未苏湾、交通路步行街、上窑记忆、枣子山危旧房改造、天园片危旧房改造等369个城市更新项目,“黄石优化城市更新议事协商机制”等4项经验做法入选住建部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改造后的牧羊湖小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黄石样板间”。

在快速发展中守好文脉根脉,让工业记忆与城市新生交融共生,是黄石城市更新最鲜明的底色。“十四五”期间,黄石锚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标,对242个文保单位、6条历史文化街区、72栋历史建筑、12个名镇名村、19项工业遗产实施系统性保护,完成了修缮加固等基础工作,更积极探索出“保护+活化”的有效路径。

《黄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6个历史街区保护专项规划的相继出台,让每一处历史遗存的保护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如今,随着各项申报工作有序推进,黄石已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估,正向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阔步迈进。

安居保障惠民生

“多亏了好政策,每年能给我们减免租金和物业费。”下陆区梅女士一家,享受到了公租房带来的实惠。

这正是黄石住房保障政策带来的民生温暖。“十四五”以来,黄石通过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租金减免等“组合拳”,累计配租超1000户,为25561户(次)困难群体减免租金2297.32万元。公租房坚守“双困家庭”保障定位,低保家庭租金减免90%、低保边缘家庭减免80%;2023年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体系后,通过保租房、“新黄石人”租赁补贴等方式,精准覆盖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让“有得住、住得起”的美好愿景走进千家万户。

五年间,我市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186套,竣工7056套,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保障房小区相继建成,让新市民、青年人实现“住有所居”;12914户租赁补贴的精准发放,为困难群体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住房支持,让他们在城市有了安稳的家。

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发展同样亮眼。从建设“好房子”到提供“优服务”,“十四五”以来我市全力抓好“保交房、改危房、换新房、住好房”政策落实,研究制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1+4”政策体系,出台支持购置新建商品住房优惠和契税补贴政策,涵盖新黄石人、教师和医务工作者、多孩等家庭7类人群,最高可享受21万元补贴。实施以来,已累计为7类人群共1271户发放购房优惠补贴6069万元;帮助3116户家庭享受购房契税补贴共计1978.26万元。我市还积极推进“保交房”项目的“保验收、保办证”工作,全市纳入住建部考核系统的“保交房”项目共29个、涉及住宅5611套,目前已全部交付销号。

如今,高品质住宅正重构黄石人居环境体验,近年来我市先后推出中都天玺、嘉泰银河湾五期、碧桂园磁湖半岛别墅等一批标杆住宅项目,涵盖高层、大平层、联排等多元户型,总建筑面积达60余万平方米。(记者 廖巍巍/文)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