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塞山区八卦嘴社区一条宁静的小巷深处,一座爬满青藤的老房子里,住着104岁的周娣老人和55岁的继孙陈新。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用半个世纪的相守,诠释了“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在社区的关怀下,绘就了一幅动人的孝亲敬老时代画卷。
陈新幼时,父母因忙于生计进城打工,将他托付给周娣奶奶照顾。炎炎夏日,周奶奶总会铺上凉席,摇着蒲扇,陪他在院子里数星星;凛冽寒冬,老人亲手为陈新缝制厚实的棉衣,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这份跨越代际的温暖,在2012年形成了爱的“回流”——当时已在外成家立业的陈新,毅然搬回老宅,还特意将书房改造成紧邻老人卧室的陪护间,悉心照料奶奶的生活起居。
生于1921年的周娣,历经百年风雨,晚年接连遭受老伴与继子离世的沉重打击。面对无退休金、无直系亲属赡养的困境,西塞山区民政部门及时启动“暖阳计划”,先将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又根据政策调整转为特困人员,每月发放1460元低保金和300元高龄津贴,解决了老人的生活之忧。因老人坚持不愿前往养老院,选择居家养老,八卦嘴社区将她列为重点关爱对象。每逢老人的生日和重大节日,社区书记鲁菊芬都会上门给她庆祝生日、进行慰问;社区工作者也定期上门看望,为老人送医送药。继孙的孝心与社区的关怀,让老人得以如愿在家安享晚年。
2023年寒冬的一个深夜,周娣突发重疾,高烧昏迷。危急时刻,陈新裹着棉被背起老人,冒雪赶往医院,在积雪的路面上留下了一长串深深的脚印,这一幕被早起的邻居拍下,成为邻里间传颂的佳话。主治医师回忆道:“患者送来时情况十分危急,幸亏送医及时。儿孙行孝,再多的钱财也比不上日夜的陪伴。”此后,陈新自学雾化护理技术,精心守护在老人身边,硬是将老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如今走进这座爬满青藤的小院,轮椅旁放着应急医药箱,桌上整齐摆放着药罐和分装好的每日药盒。每天清晨6时30分,陈新准时起床为老人测量血压,抽空为老人按摩关节;7时30分,再为老人喂上营养早餐……这些早已融入他生物钟的日常照料,与社区家庭医生每月两次的上门服务相互配合,共同为百岁老人的生命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守护屏障。
当夕阳的余晖透过花窗洒进温暖的小屋,周娣总会紧紧拉着继孙的手,感慨道:“这辈子最大的福气,就是有你这个孙子。”而陈新在社区孝亲座谈会上的那句朴实话语,同样令人动容:“小时候奶奶为我遮风挡雨,现在该我给她撑伞了。”这份跨越血缘的双向守护,正如社区颁发的“孝德之家”牌匾所展示的——孝道的传承,无关血脉,贵在真心!
记者手记
在青藤缠绕的老屋里,周娣与陈新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书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亲情传奇。儿时夏夜蒲扇摇出的星光,化作中年雪夜背老人就医的脚印,祖孙间的温情流转,印证了孝道的真谛不在于血脉相连,而在于心与心的紧密相依。当社区以“暖阳计划”编织起政策保障网,用贴心服务架起守护桥梁,传统的“养儿防老”理念也在新时代升华为“社会护老”的温暖图景。陈新那句“该我给她撑伞了”,不仅是个人知恩图报的深情流露,更折射出文明传承的深刻内涵——孝亲敬老并非单方面的道德约束,而是代际之间爱的自然传递,以及社会治理温情关怀的完美融合。
(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康丹)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