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低空作业喷洒农药
1日,在阳新县荆头山农场连片的稻田之上,搭载高光谱相机的多旋翼无人机低空掠过稻穗,精准捕捉肉眼难以察觉的病虫害早期迹象。不远处,另一架无人机正根据刚生成的“处方图”,对一片风险区域进行定点靶向施药。
无人机,已然成了阳新县智慧农业的一道风景线。据该县农业农村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县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达393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43家。2024年,全县无人机植保、飞播等作业面积达193.89万亩次,作业范围从本地延伸至外省,2025年上半年跨区作业面积达30万亩次。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在降本增效、保护生态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服务更加专业化
这场技术变革的背后,是阳新县对低空经济的系统性布局。不仅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专班,还设立专项资金,并申报“北斗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项目,推动农业无人机产业从“可用”向“好用”“用好”迈进。
在荆头山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阳新县机耕耘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平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该联合社由十个成员合作社共同组成,拥有87台(套)农机设备。整个荆头山农场的无人机数量也从2017年的9台增至如今的20台。
“现在一台无人机一小时就能干150亩,相当于几十个劳动力的工作量。”陈平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农户把地托管给我们,自己进城务工或在家带孩子。我们通过规模化、订单化种植,每亩能为农户增收200元左右。”
专业化服务公司正在成为阳新农业无人机应用的重要推手。湖北晨飞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晨飞公司”)专注于无人机销售、培训与农业服务,目前拥有51台无人机、40余名专业操作手。近5年来,公司累计为河南、安徽、山东等粮食主产区提供统防统治服务面积超过200万亩。
“我们不仅提供服务,更培养人才。”晨飞公司相关负责人凡例说,已通过系统化培训孵化农业飞手200余人,形成了“智能装备+规模作业+人才输出”的商业模式,推动阳新农业无人机服务能力辐射全国。
产业更加规范化
技术的普及离不开强大的售后保障。在阳新县城,大疆、极飞等品牌的农业无人机销售公司为农户提供了购买、培训、维修一站式服务。
作为大疆的合作伙伴,晨飞公司还具备充足的配件库存和专业的维修能力,为农户提供可靠的售后保障。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推进和农户对无人机接受度的提高,公司业务持续增长,“如今无人机功能越来越智能,避障、巡航、自动返航等已成为标配,农户越来越愿意选择无人机作业。”
在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刘侃演示了农机作业大数据平台系统。通过输入机主姓名或终端编号,系统就能清晰显示出每台无人机的作业地点、面积和类型。“AI会自动审核作业质量,比如是否重复计算,审核通过的数据将成为发放补贴的依据。”刘侃说。
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挑战。县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肖绪校表示,当前无人机领域“实际上没有系统监管”,管理权责不清,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购机成本高、专业飞手人才短缺、服务主体功能单一等问题,制约着产业进一步发展。
对此,阳新县已规划建设技术集成中心、应用示范区、产业集聚区和人才孵化区在内的“一中心三区”,总投资预算达2600万元,旨在从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人才培养到产业链构建进行全面布局,推动阳新农业低空经济走向规范化、智能化。
记者 吴天韵 文/摄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