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得近的搬来小板凳、塑料凳,远些的骑着摩托车、开着小轿车,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15日,阳新县白沙镇赤马村修葺一新的健身广场上,“送文艺进乡村”活动的楚剧《荞麦馍赶寿》在这里精彩上演,台上唱腔婉转,台下掌声阵阵,这个昔日落后的小村庄,村集体收入实现了从零到30万元的蝶变,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个健身广场,是驻村的黄石市政协办公室和中石化黄石分公司援助20万元修建的,今年5月建成后立即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场所。每天清晨和傍晚,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有来打篮球、羽毛球、气排球的,还有来跳广场舞、排练腰鼓的……
基础设施升级 打通乡村振兴“脉络”
赤马村的变化远不止一个健身广场。今年,村民期盼已久的白沙镇至赤马村下垅组刘知柏路口5.5公里通村公路完成了沥青刷黑、提档升级。这条蜿蜒在青山绿水间的黑色缎带,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更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动脉”。
出村路不畅,何谈振兴计?为此,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单位想群众之所想,多方筹措资金,刘知柏路口至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约1.5公里村路有望年底前全线沥青刷黑,打通“最后一公里”。
集中力量办大事,赤马村今年市级衔接资金20万元投入到老屋组门口塘及晒场改造。湾组人心振奋,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自筹资金7万多元。70多岁的老屋组组长马作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程中,从资金筹备、项目设计到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晒场水泥路面硬化那天晚上,担心路面被破坏的他和老伴,硬是拎着板凳守到晚上十点多。
“原先的场子特别小,湾里有个红白喜事都展不开,只能在屋缝里安桌子。”站在焕然一新的晒场上,马作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现在门口塘抽了塘泥、扩了水面、安了石栏杆,既舒爽又安全,还可以养鱼。晒场又宽又敞亮,还安装了体育器材,群众健身、娱乐、办红白喜事都有了好去处!”
产业发展壮大 集体经济从零突破
道路提档升级、修建健身广场、改造水塘晒场、新修水井,样样都要花钱,除了寻求黄石市政协办公室和中石化黄石分公司的帮扶,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村里的底气还来自于每年3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
从2017年以前的零收入,到如今每年稳定的30万元集体收入,赤马村完成了一场精彩的逆袭。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赤马村以产业为基,开启从有着一百多户脱贫人口的重点贫困村到和美乡村的精彩蝶变。赤马村副支书罗祖浩如数家珍地算起了村集体经济的一本本账:
第一本账是光伏发电,早在2017年,驻村工作队就为赤马村争取2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先后上马84千瓦和150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8万元左右的稳定收入。
第二本账是发展大棚蔬菜,村集体入股青山农业合作社,发展大棚蔬菜、水果种植,每年增收约5万元。去年一场冻雨导致许多大棚垮塌受损,但这个挫折反而让村里下定决心推进农业设施升级。如今,投资200多万元的新连体蔬菜大棚正在加紧建设。“新大棚将实现自动化:开关一按,棚顶自动收放;水肥一体,省人力;还有发热管防冻。”罗祖浩介绍说。
第三本账是中药材种植,村集体投入40万元入股中药材种植,每年增收约4万元。目前中药材基地已建成300余亩,种植野菊花、天冬等,带动村民40人就业。
第四本账是特色养殖,入股白沙镇阳新屯鸟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1万元。
…………
一系列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民生关怀暖心 和美乡村渐行渐近
赤马村辖13个湾组666户2658人,虽然大部分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增加了收入,但仍有部分家庭面临特殊困难。到任才3个月的驻赤马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杰琴,早已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今年,村里新增了一户监测户刘应金家。8月份,他家的第二个孩子突然患上重病,10月全家纳入低保户和监测户,落实了相应的救助政策。
村里还有一对聋哑夫妻,两个孩子一个读高中一个上大学,家庭负担很重。村里及时为他们申请了“雨露计划”、发放生活补贴、享受危房改造补贴。“好在夫妻俩都在宝加鞋厂务工,孩子也在慢慢长大,一家人眼看就能走出困境。”刘杰琴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赤马村的美丽蝶变,离不开一届届驻村干部的接续奋斗。从完善基础设施到发展特色产业,从改善人居环境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驻村工作队用真情和汗水,在这片热土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如今,走进赤马村,宽阔整洁的村道四通八达,崭新的健身广场上欢声笑语,整治一新的门口塘波光粼粼,连片的大棚内蔬果飘香,中药材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管护……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记者 肖琼 实习生 王辰)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