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越来越发展,盲道铺设得越来越多,然而,盲道被占用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盲道不帮“盲”不是一个新问题,也不是某一地独有的问题,而是在很多地方都比较常见的老问题。有专家认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盲道的铺设作了明确规定,但对于盲道的日常监督管理规定得还不够细致,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相关立法修法工作,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强化无障碍法规政策的实施落地。
盲道建设的意义,想必已经无需赘述了。如果城市发展到今天,还在这些问题上争论,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对于盲道的设置和维护,残疾人保障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都作出了相关规定。事实上,调查发现,城市盲道铺设基本到位,但盲道上的物品却是五花八门。而这,又岂是一地之“风景”。建而在用,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和不建又有多大区别?不帮“盲”的盲道要之何用?
当然,对于盲道不帮“盲”,可以找出无数个理由。大致来讲,涉及到城市规划衔接、资源分配、精细化管理等问题,有些是“先天问题”,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有些在短时间内还不具备根本性解决的可能。找理由谁不会,解决问题才是最大的理由。
盲道铺设的初衷是为了给视障人士提供出行便利,然而盲道不帮“盲”,影响的不仅是视障人士的出行,还有城市形象,乃至现在城市最为看重的营商环境。盲道铺设环节中的不合理现象和日常的占道行为,显然会影响人们对城市的好感。
盲道不帮“盲”,从根本上讲,是城市治理还存在“盲点”,也可以说是“痛点”。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地方专门出台了相关法规,进一步细化了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规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代表团首次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加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议案,呼吁以法律制度来保障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当前,正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办实事首先要办群众想办的实事,此前“北京副处长体验外卖”在网上刷屏,就反映了民心民意。各地各部门工作人员,不妨也来个“城市盲道体验行”,到盲道上好好走一走,看看盲道到底通不通,是否存在“越是盲道盲人越不敢走”的现象。(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