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发力深化网络诚信建设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2-07-08 09:5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办公、社交、购物、看新闻……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制造谣言、流量造假、刷单炒信等网络不诚信行为仍然存在,误导公众,侵害群众利益。

  权威部门及时发声,阻断谣言传播,增强网民信息甄别能力

  有的谣言伪装成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资讯,打着“温馨提示”的幌子通过网络传播。

  还有的谣言会伪装成所谓的“冷知识”“小技巧”,打着科普的幌子进行传播,其中以健康养生类的谣言尤为常见。今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21年度科学辟谣榜,其中“用乳铁蛋白牙膏能杀死幽门螺杆菌”“水果越酸维生素C含量越高”等谣言传播广泛。记者了解到,不少伪装成科普知识的谣言最初来自一些营销账号,他们发布这些伪科学谣言的主要目的就是吸引流量,进而推销其产品,以此获取不法利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建议,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越来越发达,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更加多元,有关部门应当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重点强化传播能力建设,将权威信息以更快速度、更广范围传播出去,抵达更多受众,从而帮助公众尽早识破谣言,阻断谣言的传播。

  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刷单炒信,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

  信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虚假广告、虚假交易、刷单炒信等不利于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失信行为也因此成为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

  在网上买东西,消费者评价是重要参考之一。不少电商平台也设置了推荐、排名机制,店铺的曝光度、推荐优先级由好评数、销量、搜索量等指标共同决定。有些店铺为了提升“数据”、增加曝光,采取雇用好评写手等方式,制造了大量虚假评价,试图以此打造“网红”设定,欺骗消费者。随着这种造假方式逐渐流行,甚至还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刷单、刷好评业务的公司机构,打着“优化店铺排名”的旗号,向商家提供一整套刷单服务。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正常评价机制,让消费者屡屡受骗上当。

  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创新,也出现了一些新型营销模式。然而,在直播带货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发货、夸大产品功效等多种问题。更有甚者,有的主播靠着编造故事,赚取社会公众同情,继而欺骗消费者。

  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假冒伪劣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应当建好用好社会信用体系,用完善的制度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约束,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严密制度约束,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有关部门就整治网络失信行为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深化网络诚信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比如,2020年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对网络谣言、流量造假等问题都提出了明确可操作的整治措施。2021年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针对虚构交易、误导性展示评价、虚构流量数据等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善用网络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信用管理的效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集结各方力量,整合全国专业性、区域性辟谣平台资源,建立了对网络谣言联动发现、联动处置、联动辟谣的协同治理机制。一旦发现谣言线索,可以第一时间发送至相关部委、地方政府部门或专家学者,请他们协助查证。一些互联网企业也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遏制谣言传播。有些平台通过算法识别阅读过谣言文章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文章;有的网站对确定为谣言的文章、视频等直接删除屏蔽。电商平台则通过大数据资源建立预警机制,帮助及早发现和清理刷单炒信行为。(沈童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