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新华社连发3篇评论,讨论为教师减负松绑之事,分别为《一评:教师的“戒尺”不该如此烫手》《二评:最好的礼物是让“尊师重教”成为常态》《三评: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事项》。
这里,我主要想就教育惩戒问题来探讨一下。
教育惩戒是“纠偏”的重要手段,主要目的在于“纠偏”,就是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不良倾向的问题,而不是学习成绩问题。这个偏,可能会导致学生走进了成长的岔路。所以也有人呼吁“再不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代孩子就完了”。
可是,学生毕竟还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本身懂的道理就有限,好话都可能被听出歹意,要单纯靠苦口婆心讲道理就想实现“纠偏”的目的,只有通过一定的惩戒措施,才能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改正过来。
一说到“惩戒”,家长们就犯嘀咕:这是不是就要体罚孩子?孩子站一会儿会不会晕倒?罚跑三圈会不会很累?被老师批评了会不会有心理阴影?而老师也会心里发怵:今天管了孩子,家长会不会告状?或者来学校闹事?家长闹事了,学校会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处罚老师?越想越心惊,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不管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引进了很多“先进”教育理念,要让孩子们快乐学习,不能体罚学生,甚至一提到“体罚”两个字就像犯了禁忌。岂不闻“学习很苦,坚持很酷”,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苦很累的事,除了少数人将其当做兴趣,大多数人只是“坚持很酷”而已,套用一句网上的说法,“凡是能让人变好的事情,过程都不会很舒服”。
很多人说,“爱,才是最好的教育”,但爱不是宠溺,而是发自内心希望孩子成人成才的爱,纠偏的惩戒措施只要不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而主要是给孩子以警醒,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让孩子有敬畏之心,都是可以接受的。那些动辄去学校告状、闹事的,是“无理闹三分”、“谁闹谁有理”现象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对于“体罚学生”的概念我有一些疑惑。什么叫“体罚”?严格的标准是什么?罚学生站一会儿、去操场上跑几圈算不算体罚?手巴掌上打几棍子算不算?如果这些都不能执行,不能打不能骂甚至不能批评,请哪位高明的人士来传授一下经验,教教我们怎么让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自愿听话。
(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