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新闻联播报道,5月24日上午,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赴铜陵经开区调研并主持召开以案示警、促改促治座谈会。报道称,2017年以来,铜陵经开区连续6任“一把手”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性质十分严重,教训十分深刻。(5月25日澎湃新闻)
当“连续6任“一把手”被查的消息从安徽铜陵经开区传出,舆论场掀起的不仅是对腐败个案的震惊,更是对权力运行生态的深刻反思。2017年至2025年间,这片承载区域经济发展重任的热土,却接连上演“一把手”从“领头雁”沦为“阶下囚”的悲剧,这触目惊心的现象恰似一记重锤,敲响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警钟,更以最直观的方式印证了“反腐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一把手”作为单位或地区的核心决策者,本应是制度的捍卫者、发展的领航人,但在铜陵经开区的案例中,权力却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这种现象暴露出权力监督的严重缺位,在缺乏有效制约的情况下,“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决策机制形同虚设,内部监督流于形式,外部监督难以穿透。部分领导干部将“一把手”职位视为“一亩三分地”,把公权力当作个人私产,在“家长制”“一言堂”的作风中逐渐迷失自我,最终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党纪国法才是真正的一把手。党纪国法不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带电的“高压线”,唯有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权力滥用。在铜陵经开区的案例中,6任“一把手”接连落马,正是党纪国法发挥震慑作用的有力证明。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触碰红线,必将受到法律严惩,这传递出党中央“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坚定决心。
实现标本兼治,还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以“零容忍”态度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让“不敢腐”的震慑常在;另一方面,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通过完善权力清单、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审计监督等举措,压缩腐败生存空间;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不想腐”的自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价值观,从思想根源上消除腐败动机。
铜陵经开区6任“一把手”被查的案例,既是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起点。这场“刮骨疗毒”式的整治行动,不仅要清除腐败存量,更要遏制腐败增量,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重塑,推动政治生态由“浊”转“清”。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监督成为常态,当清正廉洁蔚然成风,才能真正实现“天朗气清、正气充盈”的干事创业环境。
反腐没有休止符,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