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近日,北京市部分学校的家长收到通知,诈骗分子以日结150元等优厚条件为诱饵,诱使多名中小学生发送诈骗短信,为诈骗活动引流。目前,此类案件已涉及各学段学生,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的17岁。日前,北京市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心发布5起警示案例,提醒学生及家长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只知道不能刷单、不能点击不明链接,可自己用手机发短信再正常不过了,谁会想到这是在帮骗子引流?”这是一些受害学生和家长的疑惑。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加大了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宣传与时俱进,为孩子筑牢了反诈防线。但骗子也在不断寻找“漏洞”,利用未成年人虽有防范意识、却缺乏设防心理的特点伪装自己,孩子只要稍一放松警惕,就可能掉进电诈陷阱。
一般的电诈陷阱多以骗钱为目的,而这类引诱未成年人发送诈骗短信的陷阱,造成的影响更为深远。孩子以为只是发了几条短信,却不知如今手机号码等均实行实名制,自己的无意之举实则沦为电诈帮凶,很可能对自身及家长造成不良影响。对此,孩子和家长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需在提高防范意识的同时深刻反思,让更多人从中吸取教训。
暑期时间长,孩子使用手机和上网的时长增加,加之不少家长无法全程陪伴,这就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这也说明,提升法律意识至关重要。一方面,家长要切实履行督促和引导责任,清楚掌握孩子假期上网及使用手机的情况,不定期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孩子理性上网、合理使用手机,切勿被所谓“轻松赚钱”“高额回报”的噱头吸引,背着家长去“完成”骗子的“任务”。另一方面,学校、社区、公安等部门要结合暑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未成年人反诈宣传,通过教授孩子安全使用手机和网络、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等方式,确保孩子安全度过暑期,让电诈陷阱无机可乘。(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