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不适合孩子看?该面对的“不能逃避”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07-31 17:0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电影《南京照相馆》热度持续上升。关于“该片适不适合孩子看”的讨论不断。有的网友认为:这样的片子不适合孩子看,血腥的场面会给孩子心理留下创伤。这个话题导演在说、主演在说、网友也在说。(7月31日《现代快报》)

演员佟丽娅带9岁儿子朵朵看了《南京照相馆》首映,朵朵“在观影过程中哭得不能自已”。河南一位网友带9岁儿子看电影,平时活泼的孩子全程沉默,悲伤,愤怒。社交媒体也有不少网友用分享孩子看片后的感受:本以为自己5岁半的孩子看完电影后懵懵懂懂,没想到回家的路上,孩子突然说我们付出了好大的努力,才变成现在这样好啊;我女儿8岁,听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

当9岁的朵朵在《南京照相馆》首映现场哭得不能自已,当8岁女孩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泪如雨下,关于“这部电影是否适合孩子看”的讨论,早已超越简单的“血腥与否”的判断,触及一个更深层的命题:我们该如何让孩子面对历史的苦难?

家长的担忧不难理解。谁不希望孩子的世界永远阳光灿烂,远离血腥与沉重?但历史的真相从不会因回避而消失,苦难的记忆也不该因“保护”而被隔绝。正如那位5岁半孩子看完后脱口而出的“我们付出了好大的努力,才变成现在这样好”,孩子对历史的感知,或许比成人想象中更敏锐、更纯粹。他们可能暂时不懂复杂的历史脉络,却能从画面中读懂苦难,从台词里感受力量,这种朴素的认知,恰是“铭记”最本真的模样。

有人担心电影会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而孩子的反应往往给出更有说服力的答案:是沉默中的悲伤,是愤怒里的共情,是对“现在的好”的珍惜。这些情绪不是伤害,而是成长的养分——它让孩子明白,今日的安宁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人用牺牲换来的;它让“家国”二字从抽象的词汇,变成具象的情感联结。

更值得思考的是,即便不让孩子走进电影院,他们真的能与这段历史完全隔离吗?课本里的文字、博物馆的展品、长辈的讲述……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与其让孩子在碎片化的信息中拼凑模糊的认知,不如在家长的陪伴下,通过一部经过艺术打磨的作品,进行一次有引导的历史对话。家长的适时解释、观影后的情感疏导,既能化解孩子的困惑,也能让“铭记”的种子在心里扎根。

成长需要童话,也需要真相;需要守护,更需要勇气。《南京照相馆》引发的讨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传承历史记忆”的思考。给孩子看的,从来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苦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是“寸土不让”的民族底气。这些,恰恰是孩子成长路上最该补上的一课——它让他们懂得珍惜,学会坚强,明白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早已血脉相连。

《南京照相馆》不适合孩子看?成长需要阳光也需要看见历史重量。该面对的“不能逃避”,不回避苦难,是给孩子的另一种成长课!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