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早在8月下旬,四川成都多家电影院、四川大剧院等就宣布,将在9月3日开放影厅,便于市民通过大屏幕观看阅兵。(9月3日极目新闻)
这次阅兵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成都多家电影院、大剧院免费开放影厅,让市民通过大屏幕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这不仅是对抗战精神的致敬,更是践行历史教育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公共空间在传承民族记忆、培育家国情怀中的使命与担当。
影院作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载体,其价值早已超越娱乐范畴。当大银幕不再仅播放商业电影,转而直播国家重大仪式时,光影的魔力便转化为教育的媒介。在成都的影院里,不同年龄的市民共同凝视屏幕:空中梯队划出“80”字样的震撼画面,新型装备展现的国防实力……这些影像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对年轻一代而言,这是比教科书更鲜活的历史课——他们无需翻阅泛黄的档案,便能直观感受“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对老一辈而言,这是记忆的共振,银幕上的阅兵式与当年的烽火岁月交织,唤醒了集体记忆中的民族荣光。
免费开放影院,本质上是公共文化机构对历史教育使命的主动承担。在商业逻辑主导的社会中,影院选择暂停营利性放映,转而服务公共教育需求,体现了文化空间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让利”并非简单的公益行为,而是将历史教育嵌入日常生活,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当观众在影厅中与陌生人共同肃立、鼓掌时,历史教育便从单向灌输变为情感共鸣的集体仪式。这种共情的力量,远比说教更能激发个体对历史的认同与敬畏。
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让记忆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影院直播阅兵,以现代技术赋能传统教育,实现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不仅是回顾过去,更是面向未来的警示:在和平年代,如何让年轻一代理解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如何让历史教训转化为守护和平的行动自觉?影院的大屏幕提供了一种答案——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植入人心。当观众走出影院,对“为何纪念”“如何传承”的思考仍在延续,历史教育便完成了从空间到心灵的渗透。
这一创新实践更启示我们: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以贴近群众的方式激活沉睡的记忆。未来,影院、剧院等文化空间可进一步探索常态化历史教育路径,如定期播放抗战纪录片、举办历史主题观影活动,甚至结合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同时,政府与社会机构应建立长效机制,将公共空间转化为历史教育的“第二课堂”,让历史记忆不再局限于博物馆与教科书,而是融入市民的文化生活。
站在80周年的节点回望,影院免费供市民看阅兵,不仅是一次惠民举措,更是对历史教育使命的深刻诠释。当光影化作教育的桥梁,当公共空间成为传承的载体,我们便以行动回应了历史的召唤:铭记,是为了更坚定地前行;教育,是为了让和平的薪火永续。这或许正是纪念活动的终极意义——让历史不再沉睡于档案,而是成为全民共同守护的精神基因,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