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诚信:古今间的精神纽带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9-18 10:1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载,诚信始终是贯穿其中的精神主线。昔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不仅构成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石,更是社会有序运行之根本。然而在今日物质丰裕的快节奏社会中,诚信理念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

古代中国高度重视诚信,视其为立身之本、治国之要。商鞅变法之初,徙木予金,以示不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奠定了变法的公信力,为秦国富强开辟了道路。季布“一诺千金”,使其名扬天下,免遭祸患,可见守信不仅能立身,还能保身。而《韩非子》中记述的曾子杀彘故事,虽看似小题大做,却深刻表明信守承诺必须从细微处做起,即便是父母对子女,亦不可欺瞒。这些典故,无不印证着古人对诚信的敬畏与坚守。

反观今日,从学术造假到商业欺诈,从食品安全隐患到网络谣言泛滥,失信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失信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更令人忧心的是,社会信任度呈现下滑趋势,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日益增强,甚至催生出“扶不扶”“救不救”的道德困境。

究其原因,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多元碰撞与制度约束不足,当为主要症结。市场经济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也滋生了功利主义与短期行为;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传统的熟人社会结构,匿名性环境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潜在空间;而监管机制的滞后与失信惩戒力度的不足,更使得投机者有机可乘。当诚信者未必得利、失信者未必受罚时,道德选择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

然而,诚信的价值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恰恰相反,在当今高度互联的社会中,诚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在经济领域,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关乎营商环境与国家竞争力;在社会层面,诚信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增进社会合作;在个人层面,诚信仍是立身之本,决定着一个人能走多远。古今同理,殊途同归。

弘扬诚信文化,需多方合力、多管齐下。教育系统应承担起传承诚信美德的使命,将诚信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让青少年从小知信、守信;法律制度应当筑牢诚信底线,让失信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使诚信者得到切实保护;技术创新如区块链等,也可为诚信建设提供新的工具与方案;而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更能在扬善抑恶中发挥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在细微处践行诚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是《管子·枢言》中的古训,意为诚信是维系天下秩序的关键。面对当下社会的诚信考验,我们既需要回溯传统,汲取古人的智慧与勇气,也需要立足现实,构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诚信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守住这条联结古今的精神纽带,使诚信之光在当代社会尽情绽放,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彭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