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飘香,灯暖人心。9月18日,在大冶罗家桥街道东港驿站旁,一家名为“煎饼霞”的小吃店悄然开业。玻璃窗内,“中国好人”张霞系着围裙,手法娴熟地摊饼、加蛋、撒葱,忙碌中透着从容。
街角飘香的煎饼摊,在中国城市中再寻常不过。但大冶罗家桥街道的这间“好人煎饼屋”,却让寻常烟火升华出不凡精神。这间“好人煎饼屋”背后代表的,不仅是一家谋生之所,更是一段跨越18年的母爱坚守、一场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爱心接力和“每卖100元捐1元”给残疾人的温暖承诺。所有这些,共同编织出新时代基层文明的生动图景,树起了新时代的精神地标。
“中国好人”张霞的故事,早已超越了煎饼本身的香气。18年来,她独自抚养重度脑瘫的儿子,风雨无阻地推车摆摊,尝尽生活艰辛。然而,艰难未曾磨灭她眼中的光,反而让她萌生出一颗感恩之心。“最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如今儿子病情好转,她最想做的竟是帮助别人。这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情。她所经历的磨难,让她更懂得一束微光的意义。于是,她选择转身,成为那个提灯的人,为他人照亮前程。
更令人动容的是,爱心在此实现了接力。街道主动帮助解决经营难题,爱心商家赞助冰箱、破壁机,志愿者帮忙招呼客人、规划店面。顾客们纷纷前来,不仅为一份煎饼,更为参与一场“可触摸的公益”。从露天摊点到温馨小屋,从个体挣扎到社会帮扶,张霞的经历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温度。帮扶政策不再是冷冰冰的文件,而是具体到一盏灯、一杯水、一家小店的关怀。
“每卖100元捐1元”,虽然比例不大,却让慈善融入日常经营,每一位顾客都是公益链条的一部分,每一笔消费都汇成社会的善意。这种模式,不仅给残疾人帮扶提供持续资金,也形成了人人参与、互相帮助的日常慈善生态。“煎饼好吃,还能参与公益,我觉得很有意义。”这句话道出了顾客的心声。
“好人煎饼屋”的出现,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它没有大口号,却用日常烟火温暖人心。没有刻意包装,却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坚韧和感恩。事实上,好人好事的评选推出,并非简单树典型、搞表彰,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支持,让好人不吃亏、让善行有依托,从而激发更多凡人善举。
“每卖100元捐1元”,公益不一定需要巨额资金,也可以从一张煎饼开始。城市文明不只体现在高楼大厦,也存在于街角那些温暖的声音里。愿每一份善良都能被托举、被传扬,愿每一个街角都能飘出爱的味道。(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