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明家犯罪集团的手段”讲给学生们听听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09-30 16:2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9月29日,浙江省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明家犯罪集团案。对明国平、明珍珍、周卫昌、巫鸿明、吴森龙、傅雨彬等11名被告人判处死刑;对杨正喜、傅成志等5名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对罗建章、邱智等11名被告人判处无期徒刑;对毕会军、蒋吉等12名被告人判处24年至5年不等有期徒刑,并相应判处罚金、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附加刑。(扬子晚报9月30日报道)

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明家案绝不是一则遥远的社会新闻,而是一堂鲜活的“防诈警示课”:它撕开了“境外高薪”的伪装,揭露了电诈园区的黑暗,更教会我们如何在诱惑面前守住底线,远离犯罪陷阱。

明家案最该让学生看清的,是“境外淘金”背后的“死亡陷阱”。案中,明家集团利用青少年对“轻松赚快钱”的渴望,以“月薪过万、包吃包住”为诱饵,诱骗不少人偷渡至缅北果敢地区。可等待他们的不是高薪工作,而是武装看守下的“电诈集中营”:完不成50万元/天的诈骗指标就没饭吃,背不出诈骗话术会遭电击、棍棒殴打,试图逃跑更是会被残忍杀害。14名遇难者中,不乏和学生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本有光明的未来,却因一时贪念沦为犯罪工具,最终付出生命代价。这警示我们: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不劳而获”的承诺,都可能是裹着糖衣的毒药;面对“境外高薪”“出国打工”的诱惑,多一分警惕,就是多一分对自己生命的保护。

明家案还该让学生明白,“电诈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可能藏在日常社交里。明家集团的诈骗手段并非多么“高深”,无非是虚假投资理财、刷单返利、冒充公检法等常见套路,而他们的目标人群,恰恰包括涉世未深的学生。有些学生可能觉得“我没钱,不会被骗”,但事实上,入局者不乏“没有钱的年轻人”。这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网友的“兼职邀请”,不要随意出借身份证、银行卡,更不要参与任何“需要垫资”的网络活动,每一次对“小便宜”的妥协,都可能成为走向犯罪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明家案让学生看到国家打击电诈的坚定决心,也懂得“遇事找法”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或身边人不慎遭遇诈骗,或收到疑似诈骗的信息,要第一时间向学校、家长反映,或拨打110、96110反诈热线求助——国家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千万不要因害怕、侥幸而选择沉默。

明家犯罪集团的覆灭,是正义的胜利,更是对所有学生的深刻警示。把这个案例搬进“校园防诈课堂”,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为了让大家看清诱惑的本质、犯罪的代价。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从这个案例中吸取教训,不贪小利、不踩红线、遇事警惕,用清醒的头脑守护自己的青春,让“明家案”这样的悲剧,永远不会在自己或身边人身上上演。

(郭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