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2 返回
“卷尺哥”的“挑刺”具体而微:人行道地砖高低不平、井盖与路面存在落差、绿植遮挡视线、坡道过窄不便通行……这些常被忽略的“小问题”,在他眼中却是关乎市民安全与城市品质的“大事情”。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反映的问题几乎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相关部门迅速整改,效率之高被网友戏称“是不是有人盯着我的号?”这背后,不仅折射出令人称道的“深圳速度”,更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温度与开放胸怀。
“卷尺哥”并非市政人员,也不是专业城市规划师,他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市民中的一员。然而,他却以“主人翁”姿态,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来守护。发现问题,他不只抱怨,而是用数据说话,用视频记录,理性表达诉求。一把小小的卷尺,量出的不仅是路面的高差,更是一个普通人对公共空间的深切关怀;一千余条视频,既是对城市细节的“体检报告”,也是一份沉甸甸的市民责任书。他被网友封为“深圳多管局局长”,看似戏谑,实则饱含敬意——“多管闲事”者,实为城市真正的建设者。
更值得称道的,是深圳市政部门的回应姿态。面对“找茬”,没有推诿、没有冷漠,而是迅速核查、立即整改:凌晨反映“钉子树”存在安全隐患,当天就贴上反光条,次日即移除;坡道狭窄影响婴儿车通行,几天内便完成拓宽;绿化遮挡视线,马上安排修剪。这种“闻过则改、立行立改”的执行力,正是现代城市治理应有的样子。它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市民的声音,城市听得见;市民的监督,政府真正在意。
“卷尺哥”的故事,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高楼有多高、GDP有多强,而在于它能否容纳微小的声音,能否尊重每一个普通人的参与权与表达权。当市民愿意“多管闲事”,说明他们对城市有归属感;当政府愿意“接招整改”,说明治理体系有响应力。这种“市民较真、政府走心”的双向奔赴,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所在。
反观一些地方,面对市民投诉或网络舆论,或视而不见,或急于“灭火”,甚至问责发声者。相比之下,深圳的“听劝”与高效,无疑树立了一个标杆。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城市文明,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直面问题;真正的治理能力,不是完美无缺,而是快速修复的能力。
“卷尺哥”量出的,不只是市政缺陷,更是一把衡量城市温度与治理智慧的尺子。我们期待,这样的“卷尺哥”越来越多,也期待更多城市能像深圳一样,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回应每一份善意的监督。只有当每一个市民都愿意为城市“较真”,每一条建议都能被认真对待,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有温度、有灵魂、有未来的家园。一把卷尺,丈量的不仅是道路的平整度,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
(舒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