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部分乡镇政府大院设道闸、立岗亭,群众进出需“联系确认+证件登记”,甚至“没事不让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苏泰兴市宣堡镇农忙时敞开大院让农户晒粮,金黄稻谷铺满洁净院坝;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无门禁、免费停车,被群众笑称“比自家小区还好进”(据《半月谈》2025年第20期)。
一“关”一“开”之间,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安全与开放、管理与服务的深层次矛盾,以及个别基层干部对群众路线的认知偏差,考验的是基层政府的智慧与担当,更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力的现实检验。
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在延安窑洞与百姓促膝长谈;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
乡镇政府作为离群众最近的“政务窗口”,本该是倾听民声、解决民忧的“前沿阵地”,却有个别地方用闸机、登记册筑起“物理屏障”,美其名曰“保障安全”“维持秩序”。殊不知,这种“怕出事”的心态,本质是“怕担责”的推诿;把“政府大院”当“禁地”的做法,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长此以往,只会让“干群鱼水情”变成“干群隔心墙”。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从“枫桥经验”到“千万工程”,我们党在基层治理中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乡镇政府大院的一道门,看似小事,实则是检验干部宗旨意识的“试金石”,拆除有形的门墙,基层干部必须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民为本”理念;必须把群众的“柴米油盐”当作“国之大者”,把百姓的“急难愁盼”转化为“履职清单”。只有让政府大院成为干群同心的“连心院”,让为民服务成为基层工作的“最强音”,才能真正让群众在便捷服务中触摸到党的温暖,在开放氛围中感知到治理温度。
(杨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