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游客小敏在第三方平台花费上万元购买上海迪士尼“快通”套餐,盼来的不是便捷通道,竟是导游带着满园狂奔;掏了加急费的所谓VIP服务,热门项目前依旧要排一小时长队。期待中的VIP体验,最终变成了花钱买罪受。
这种“快通”变“快跑”的套路,把商业诚信抛在脑后,用文字游戏忽悠消费者,既寒了游客的心,也已踩了法律的红线。
而类似套路在一些景区也不鲜见:180元的“快速通道”服务,实则是导游玩消失的骗局;打着“VIP尊享”旗号的套餐,本质是带着游客插队翻栏的违规操作。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不仅让游客权益受损,更侵蚀着旅游市场的诚信根基。
透视“快通”变“快跑”的怪象,看到的是旅游市场治理面临的三重考验。
首先是监管滞后于市场创新的老问题。当优速通、尊享卡等新服务形态涌现时,相应的标准规范、监管措施未能同步跟上,给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空间。
其次是平台责任虚化的顽疾。第三方平台对入驻商家审核不严,对“项目快通”等模糊表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刻意隐藏客服入口,这实际上是对虚假宣传的变相纵容。
最后是协同治理的短板。景区、平台、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让“黑导游”“黄牛”有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景区“快通”服务的初衷,是提升游客体验、优化资源配置,如今却被少数商家当成收割游客的工具。治理这类乱象,不能靠游客自求多福,更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织密监管网络。
监管部门要亮出利剑,不妨借鉴旅游广告负面清单的思路,让文字游戏无处遁形。第三方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要把好商家入驻关,推行“先赔后追”机制,让消费者投诉有门、维权不难。景区也得主动担责,明确官方服务的销售渠道和权益范围,不让“李鬼”蹭着自己的名气坑害游客。
旅游是体验美好、感受幸福的过程,不该成为被套路的糟心之旅。唯有坚守诚信经营的底线,才能让游客每一次出行都成为美好的回忆。(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