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10-21 08:5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贺龙军部旧址

修葺一新的油铺湾1号

龙港红军街

下陆机修厂工人俱乐部

  □ 记者 梁坚义 陈誉 吴海峰/ 文 记者 张成/图

  大冶殷祖南山头革命纪念馆、阳新龙港红军街、西塞山区八泉街北伐军二十路军军部旧址、下陆区下陆湾机修厂工人俱乐部……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许多黄石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沿着“红色地名”,追寻红色记忆,感悟红色历程,接受红色教育。

  红色地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各个时期留下的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有力见证。

  南山头、飞云洞、延安路、油铺湾、人民街、红旗桥、红军巷、光明里……一串串地名折射党的百年伟大历程,讲述一个个背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红色故事。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透过“红色地名”,回望那一段段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峥嵘岁月,一起感受到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不朽革命精神 鲜明红色基因

  黄石,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民族工业的滋育摇篮。在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百年里,黄石儿女在革旧鼎新、救国图强的道路上,从未滞后——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后,党组织派林育英化名李福生到大冶钢铁厂,以翻砂工身份,领导大冶工矿区工人运动。

  林育英深入工人队伍中,在飞云洞、油铺湾、下陆湾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谈心,宣讲革命道理,启发工人觉悟,建立党组织和党的工会组织……

  飞云洞,处在西塞山区中心南面的狮子山上。这里不光有天然钟乳石,还留下来林育英、仇国升等共产党员红色踪迹。

  据黄石地名志记载:1922年3月,黄石第一批共产党员仇国升、刘敢生、林家庆在大冶钢铁厂B字号职员宿舍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宣誓之后,林育英代表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共大冶钢铁厂组。这是黄石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组。

  随着华记湖北水泥厂、大冶铁矿、富源煤矿和富华煤矿党组相继成立,1922年5月,中共(黄石)港(石灰)窑(袁家)湖工矿区支部委员会成立。

  10月,在下陆区胜利社区原下陆机修厂附近的下陆湾,大冶铁厂工人俱乐部成立,并于1923年1月13日成功发动了下陆工人大罢工运动。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黄石地区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共青团、工会等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工人俱乐部、工农干部学校等相继创办。

  1927年1月,在西塞山牧羊湖组建了港窑湖总工会。当天,2万多工农群众集聚牧羊湖,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7月,贺龙率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进驻黄石整军,在西塞山八泉街原华记湖北水泥厂办公楼设置军部。北伐军撤离,200多黄石儿女随军,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血战会昌的战斗。

  如今,飞云洞、油铺湾、下陆湾、牧羊湖、八泉街等史实性地名保留至今,当地政府对这些旧址、遗存进行了修复,建成了重要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20年10月,黄石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黄石市民政局编写《七彩黄石——黄石市地名故事》书中,收录了大冶兵暴旧址、红军井等16个红色地名,编成红色地名故事。

  “这些地名是纪念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是一段艰苦卓绝、峥嵘岁月的记忆,也是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中书写下的珍贵历史印记,蕴含鲜明的红色基因。对弘扬地名文化,进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历史意义。”市民政局退休的副县级干部周利华说。

  >>追寻红色足迹 激扬奋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名起名、命名、更名有了更科学、更规范的依据。

  1981年11月,黄石地名委员会成立。1987年,黄石区划地名职能从原城建局划归民政局。1988年,黄石出台地名管理实施细则,并对过去长期存在的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有地无名以及命名带有明显不健康色彩等混乱现象进行规范。

  1989年10月,黄石编纂出版了第一部《黄石市地名志》。该书是黄石建市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记录了包括红色地名在内的全部地名。

  涉及行政区及居民地地名的有红旗桥街办、团结居委会、幸福居委会、胜利居委会,新农村、联合村、友爱村等。

  涉及路、街、巷地名的,有人民街、延安路、拥军路、新村路、统一街、和平街、团结巷、和平里、前进巷等。

  涉及片区、居民区、人工建筑、名胜古迹以及自然地理实体地名的,有工人文化宫、人民剧场、下窑桐梓堡、胜利桥等。

  西塞山区上窑的和平街,街长200米,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且几易其名。74岁的修鞋匠杨柏祥,60年代末就在和平街摆摊修鞋。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占领石灰窑,在此设置“石黄商会”“石黄维持会”“十八帮同业工会”及日伪银行。

  据黄石地名志记载:抗战胜利后,和平街始名“兴商街”。1949年5月改名“统一街”。1952年取捍卫和平之意,命名“和平街”。1966年更名为“战斗一街”。1979年恢复了“和平街”地名至今。

  杨柏祥家现已搬迁至财富广场新居,他说,和平街几经易名,表达了人民群众捍卫和平、盼望和平的心愿。

  站在和平街、八泉街和新安街的交叉口观察,和平街老房子、青石路面,三三两两居民休憩闲聊,尽显悠然宁静。而八泉街、新安街路面正在改造升级,放眼望去新安街已经有了上窑新城的雏形。

  红色地名凝聚着民族的红色记忆、红色历史、红色文脉。延安路,始名“段家窑路”。1959年扩建后,改名“西安路”;1963年再次扩建并改名“延安路”。

  原黄棉退休干部、85岁的朱敏称,当时延安路的路面只有3米宽,还是泥巴路。沿线建有针织厂、麻纺厂、棉纺厂、橡胶厂、印染厂等。

  朱敏,江苏南通人。1955年来到黄石棉纺厂工作,亲身经历了延安路的改建、扩建工程。他考证后认为,当时改名“延安路”,是鼓励城市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改造城市、发展城市。

  如今的延安路涉及4个社区,路边两侧建起中、小学,大、中、小型商贸企业,成为黄石港区最具活力的街区。

  地名,尤其是红色地名,犹如一座座丰碑,于静默无声中赓续红色血脉、播撒红色种子,让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吹响新时代号角 迈向美好生活

  百年风华,巨轮巍巍,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铿锵前行的步履,一代又一代黄石人赓续接力、初心不变,正奋进在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征途上。

  城市建设越来越快,城市面貌越来越新,城市发展越来越好,由此,城市地名起名、命名、更名也与时俱进。

  以开发区·铁山区为例,这里建成了黄金山工业新区、大冶湖核心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等,陆续建成了奥体大道、园博大道、体育南路,市民东(西)路等。

  2020年1月,黄石对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开发区·铁山区等新增的146条道、路、街、巷、里进行命名。

  在黄石港区青山湖社区,从湖师二门至谭家桥桥头,这段全长200米、宽6米的路原名“一休所区间路”。

  该路绿树成荫、小巷深深、庄重肃穆。路边的红军楼大门还挂着“黄石市红军楼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牌子。

  这里是老红军和老干部的休养场所,承载着革命传统教育的重任。1984年,“红军楼”改名黄石市委第一干休所,路名为“一休所区间路”。

  如今,“一休所区间路”改名“红军巷”。它与阳新龙港镇的“红军街”的实体保护、红色传承一脉相承。

  朱敏考证后认为,此次更名,是为了让“保证完成任务”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坚定后人“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的信念。

  道、路、街、巷的命名,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打上时代深深的烙印,往往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

  “兴发里”“兴家巷”“兴隆巷”“兴盛巷”“兴冶路”,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黄石在开发区·铁山区命名五个带“兴”的路、巷、里名称。

  兴盛巷,由开发区·铁山区盛洪卿社区和曹家林社区共同打造,并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盛洪卿社区副主任盛汉武称,取名兴盛巷,有繁荣发展之意。

  我们走进开发区·铁山区胜利路社区的光明里,两旁绿树成荫,路面平坦洁净,12栋统一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是市级定名的历史建筑。

  胜利路社区书记潘晓梅说,光明里原来是一冶第一井巷公司职工家属区。1974年归并武钢改名武钢第一井巷公司。1984年与武钢建安公司合并为武钢矿山建设公司,该街区保存完好,具有统一的建筑风貌。

  67岁的社区居民刘冰华解释了光明里的由来。他说,这是表达员工对崇高事业的坦荡和无私。

  如今,光明里搭上了国家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春风,对12栋建筑的墙体、门窗、线路、地面、管网等全部进行改造修复、清洗装饰、美化绿化。

  新老党员感悟初心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

  我以前住在红旗桥附近,后来搬迁至新闸社区。从居住环境、城市人文的美好变化,感悟很多、感恩很多。

  党史学习教育是一项常学常新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黄石港区新闸社区党员 彭群芳

  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回顾百年历程,领悟初心和使命,要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自觉学史知史悟史、爱党爱国爱关(海关),让党史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落到实处。

  学史力行,担当使命。作为一名海关关员,要时刻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自我革命的勇气、脱胎换骨的决心,在疫情防控常态下,把守好国门、服务好国门。

  ——黄石海关党员 汪芳

  把为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油铺湾是红色地标,纪念馆里的图、文、像等史料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党的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我经常带着家人参观纪念馆、观看红色电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铿锵的宣示,也是行动的指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始终把为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西塞山区民政局党员 於丹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 黄石日报社 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