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比兵器更锐利的是道

来源:[八月里的阳光] 日期:[2023-04-17 09:51]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比兵器更锐利的是道

——楚式剑是怎样炼成的之十

刘汉俊

兵器固然关键,兵法尤为重要。

善弈者谋势,善兵者谋法,战略是战争之道。

公元前七世纪起,雄踞南方的楚国不断扩张,经过了几个重要发展时期。

楚武王在位50年,这一时期的楚国陆续吞并周边各国,沿汉水、彭水、汝水兼并多国,以江、汉、沮、漳流域为地望,成为“春秋三小霸”之一,“楚地千里”由此而来。楚武王之子楚文王在位14年,这一时期的楚国在南方蚕食周边,往东向淮水流域发展,北上灭唐国直达汝水之南;楚文王之子楚成王在位45年,这一时期的楚国奉周王室之命镇压“南方夷越之乱”,继续坐大,巩固江汉、东进江淮、北抵中原;楚成王之孙楚庄王在位22年,这一时期的楚国向北扩张,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与强劲之晋国一争霸主地位,此时的楚国地盘西抵川陕、东到今江苏、山东、安徽,北上紧逼郑国、陈国、宋国,楚国进入鼎盛期,跃居“春秋五霸”之列;楚庄王之子楚共王在位30年,这一时期楚国与晋国争于北方,鄢陵一战,楚国战败,失去霸主地位,但与吴国战于东南,扩大了在江淮流域的势力;楚共王之子楚康王在位15年,与晋国通过“弭兵之会”罢战息兵,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瓦解了晋、吴军事联盟,交战中射杀吴王诸樊,取得楚吴交战史上的重大胜利,楚国国势渐盛,重复霸主地位

几百年来,楚国从来没有放弃向北方的扩张,中原地区是用兵的重点,政治意义重大;从来没有停止对东南方向的弹压,占领吴越富庶之地,经济意义重大;从来没有轻视对南方、西南方向周边国家的打压兼并,不断巩固、筑牢地基,安全意义重大。由此可以看出,楚国的发展战略、实现路径十分清晰,调整及时,收放灵活,总体上保持在制高点位置

楚国既从大处着眼,看重战略谋划,也从小处着手,看重一仗一役一城一池的胜算。楚国学兵法、用兵法,也总结出自己的用兵之法、制胜之道。尽管学界对《孙子兵法》的作者何人、出生何地、成册何时存在争议,但全文13篇内容有着浓厚的春秋末期色彩。吴王阖闾对《孙子兵法》情有独钟,曾亲口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全部都看了”。君王的青睐是一种褒奖。《孙子兵法》中《九地篇》论及的“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像围棋盘上的交叉点,金边银角草包肚,活眼无处不有,死眼无时不在,战局如棋局变幻莫测,落子决生死,举棋定乾坤。兵法是制胜法宝,吴王得之而用之,楚君谋之且习之,活学活用、运筹帷幄,无识者败,谙熟者胜。

从战略地位上看,长江中游铜绿山一带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此所谓“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得之则得资源之利,失之则失优越之势,是楚国必谋之略、必争之地。

从地缘政治上看,楚国的近邻郑国地处要害,交通四通八达,诸侯纷争,先到先得,是各国竞相登场的练兵场、阅兵场,齐、宋、晋、秦、楚,谁都可以伐郑。姬姓郑国又是王室的宗亲、中原的中心,起初强大时与周王室争过地盘,还曾一箭射中周天子桓王的肩膀,郑庄公与齐僖公、楚武王一同跻身最早的“春秋三小霸”之列,但郑国身处晋、楚两个争霸的强国中间,两头受压,当夹心饼干;既是争夺的焦点,又是打击的重点,晋来附晋,楚来迎楚,不得不当“两面派”“墙头草”,结果总是被两边打脸,国力渐渐耗尽,最后被实力并不强大的韩国所吞。楚国在统一长江后,向北发展、争霸中原,必先拿下郑国,然后牵制晋、宋、齐,是为交地、争地、衢地,楚庄王因为郑国就出兵达13次之多。无论是天赋资源之利,还是交通要冲之便,都是楚国必谋之地

春秋兵法,战国谋略,导演了无数的人类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反映出中华先人的战争智慧,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人类战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这是人类文明在战争表现中的成果。

无论在治国理政、富国强兵、兴邦安民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楚国取得了巨大成就;楚人冲破陈腐思想、落后观念的桎梏,敢闯敢拼,敢为人先,形成了具有勃勃生机的楚文化,为中华人文精神注入了强劲动力。这是八百年楚国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自古以来,战场要想制胜,必先考察“五事”一曰道,是否做到上下统一意志、同心同德;二曰天,天时天象天气如何;三曰地,山形地理、江河道路状况如何;四曰将,是否拥有领军人物、战将军师;五曰法,军队制度法规是否严密、战法谋略是否高超。楚国不但熟用这些兵法思想,也研究自己的兵法理论。古代文献中有关于《楚兵法》(七篇)的记载,虽然内容失传,但能看出楚国已有自己成熟的兵法理论。

作为崇尚武力、军事优先的国家,楚国重视对战争实践的总结、兵法思想的研究,在军事制度的建设、军事工程的建造、军事战线的建立等方面,敢首创、有原创、善独创,可圈可点,形成并体现了自己的战争观、安全观和国家观。

刻写于简牍的是兵法,运筹在心间的是谋略。大国之间、强弱之间、邻邦之间,纵横联合,胜负反转,靠的是计谋,拼的是心智

自公元前706年起,楚国开始打击邻国随国。是周朝姬姓诸侯国,国姓为,与唐、蔡、应、息等几十个封国一同组成姬姓南方集团“汉东之国,随为大”,位列“汉阳诸姬”之首。实力强大且擅长车战的随国,在商朝时就已赫赫生威,是殷商王朝管理南方事务的方国、制衡“南土”的据点、获取“南金”的要塞,是商朝武丁王伐楚的大本营。在周朝时被封为诸侯,是周王室在南方地区遏制楚国的重要势力,是周朝昭王南征的必经之地,更是控制南方铜路的军事要塞、控制江汉地区铜资源开采和运输的重要据点。

考古发现,一条神秘的路线,从今南阳盆地经今襄阳,过枣阳,经随州,从随枣走廊进入汉水,直通长江,抵达今湖北铜绿山阳新港下江西瑞昌铜岭、安徽铜陵等,而随国的位置,正在这要道咽喉之处

对楚国来说,随国则是它向北发展的最大阻碍,剑指北方得先挑随国。而面对咄咄逼人的楚式剑,随国且惧且拒、惶恐不安,始而修政备战抗衡楚国,继而拒不参加楚国在公元前704年主持的沈鹿盟会,表现出反楚抗楚的傲慢、轻侮、不屑,多少令楚国不爽。

要知道,沈鹿盟会是楚国第一次以主持人身份登台亮相。随国的恐楚、抗楚心理开始滋长,强邻之间龃龉不断、兵刃相见。《左传·庄公四年》载,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熊通亲自率兵第三次攻打随国,这对楚国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目的是要一鼓作气灭了随国,拔掉周王室埋在楚国身边的这个钉子,图个长久安逸。

不战则已,要战必胜。因此楚武王周密部署作战计划,亲临出征仪式,亲授征师以“戟”,检阅了“荆尸”阵法。这是楚国人发明的一种排兵布阵方法,士卒呈人体形状排列,密织如网,彼此照应,既迷人耳目又乱人阵脚,类似后来诸葛亮的八卦阵。

临阵阅兵,既有兵祭之意,更有实战之效,如此繁文缛节足见楚武王的重视程度。但人算不如天算,精心常出意外,这次出征的代价是有着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楚武王命殒征途。不过战斗的结果,却是楚国最终攻入随国,随国急忙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换得20年相安无大事。

白云苍狗,河东河西,精彩的剧本总在上演变幻的情节,看点多多。公元前671年,受到楚国君王、兄长楚堵敖迫害的楚国公子熊恽出逃随国,后来又在随国的帮助下打回楚国、杀掉楚堵敖而登上王位,是为楚成王

随国念及昔日不灭之恩,楚国感及今日救命之恩,两厢情愿,涌泉互报,楚、随两国从此交好,虽然偶有波折,但随国一直是楚国的铁杆粉丝

历史的剧本总有反转的情节。公元前506年,楚国遭受到一次灭顶之灾。怀着“欲霸中原、必先灭楚”念想的吴王阖闾和弟弟夫概,举全国之兵伐楚。气势盖天的吴王阖闾的左右,站立着三位天底下最杰出的军事家:一位是孙子兵法的创立者、战功赫赫的孙武,一位从楚国逃到吴国、与楚君有杀父之仇的军事家伍子胥,一位是楚国贵族之后、楚国名臣伯州犁之孙、楚王左尹郤宛之子,受楚国令尹子常诛杀而侥幸逃到吴国的吴国太宰伯嚭

这种阵势,决定了楚国之厄运将临。吴军沿淮西水路而上,忽然弃舟登陆入蔡,隐然取道大别山,经南阳、过襄阳,卷甲衔枚而行,鸡犬无惊,在今湖北麻城附近的柏举一带猛然偷袭楚军,然后悄然渡过汉水,突然出现在楚国都城郢都城下。楚国上下猝然间一片惊慌。郢都沦陷,尸山血海,火光冲天,楚昭王仓皇出逃

这是楚国历史上一次最具痛感、最具耻感的战争。楚昭王逃到了随国,而随国将其藏匿,拒不交给吴国。幸有秦国派出五百雷霆战车及时驰援,楚国才得到喘息之机,而此刻,素有宿怨的越国乘机攻打吴国,吴国腹背受敌,而且战线拉长,首尾不相济,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吴王阖闾在前方打得艰苦,而胞弟夫概却溜回吴都自立为王。眼见后院起火,阖闾不得不仓皇逃回,与夫概同室操戈。阖闾保住了王位,但元气大伤,夫概却逃到了楚国,被楚国奉为座上宾,封为堂谿氏。

经过这一番令人应接不暇的剧情反转,楚国总算摆脱了覆灭的命运。而友邻随国,成为救过两任楚王性命的恩人。之后,楚国与随国保持了友善关系,长达180年之久

楚与随,互为紧邻,像一对相互纠缠、相映成辉的星座,联袂闪耀在南方的星空700多年。一部随国史,也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楚国从南蛮之地不断崛起、强大,随国渐渐成为强楚的同盟国、附属国、附庸国,以至于诸侯国中有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是“楚之随国”的说法。楚、随两国外交关系既密切又复杂,军事上既对峙又相倚,经济依存度高,文化融合度深,总体上保持了和平相处、和谐共生,是西周、东周时期大国强国睦邻友邻关系的典范

凌云御风者道,润物随风者德。几百年来,楚国踞偏望远,善谋长计,胸怀天下大道。在对随国策略上,楚国采取化敌为友、变患为盟的态度,一步步把周王室的随国衍变成楚国对抗中原的缓冲地带、拱卫屏障,挺进中原的前沿阵地、战斗堡垒。楚国对随国采取的文韬武略具有高超的智慧,虽然在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层次都有精心建树,但伐而不战、攻而非兵,尊重随国政权,以及信仰、文化、习俗等,楚国还多次把自家芈姓公主嫁给随国侯。政治上的亲和,婚姻上的和亲,拧成情感的纽带,把楚、随紧紧连结在一起。而随国对楚国以德报怨,以德施恩,几无大的对抗,一直到公元前328年在战国时期被继续北上、横扫全国的楚国彻底吃掉。因而成为“汉东诸姬”中最后一个被楚国灭掉的诸侯国。从过程来看,与其说被吃,不如说两厢融合、一握相拥了。

大势善谋为道,绝处求生讲术。几百年来,随国夹在楚国与中原王朝两大势力之间,得罪哪一方都得死,过度依附一方又会被另一方打死。在夹缝中求生存,哪一边都是悬崖,游走于险峰之尖,哪一边都是深渊,把握平衡是关键。随国一方面忠于周王室交付的使命,司职尽责,一方面长袖善舞,对楚国厚生宽养,压而不打,楚国强大起来后又归服于楚,巧于周旋应对,从来不对抗、不孤立、不干涉于楚,在楚国壮大过程中壮大自己,实力令楚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强弱相交则强吃弱,弱弱相交则被强吃,强强相争两败俱伤,强强联手则强中强。随国与楚国保持七百年既睦邻友好又独立自主的状态,堪称在夹缝中图发展、在险峰上出精彩的典范。

随、楚交好,好到什么程度?前文中提到,随州曾侯乙编钟中,有一枚不发声的镈钟。这枚镈钟,正是楚昭王之子楚惠王听说随国曾侯乙去世后,专门赶制赠送的。史载“楚人德之”,表明了楚国对曾侯乙的敬重,也表达楚国对随国在公元前671年救楚成王公元前506年救楚昭王的感恩之心。

没有随,哪有楚?楚国不忘随国恩,镈钟作证。

重战争,更重和平;重兵器,更重兵法;重谋略,更重战略,重视战场之法、战争之术、制胜之道。

这就是煌煌八百年、烨烨剑生辉的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