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之梦》“飞”上“天宫”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3-09-06 09:4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大冶刺绣是我的梦想和追求,中国飞船把我的梦想和作品带上太空,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像做梦一样!”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冶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红至今难忘那段非凡的经历。

  2016年6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班,刘小红受邀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当时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刘小红与另外19名同学接到一个特殊任务——用一幅原创作品向中国航天事业献礼。“老师给出的要求是,尽量不要采用传统图案,而且从设计图案到制作成型,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

  刘小红再三思索,以星系图和中国传统太极八卦图为基础,将多彩星云组成“60”的字样,旋转的星云、深邃的蓝色系,代表浩瀚太空,寓意着中国在航天探索方面永无止境。她将作品取名为《星云之梦》,寓意中国之梦、航空之梦。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刘小红的《星云之梦》脱颖而出。“教授们从20名学生中选出3幅作品,让我们自由组建团队完成最后的完整作品。我和一名武汉、两名河南的绣娘组成4人小组,开始着手《星云之梦》的刺绣。”刘小红说,按照作品需要,她对组员进行了分工,穿针的穿针,穿线的穿线,还有一人负责底色,她自己负责主绣。

  “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这幅作品,可谓是时间紧、难度大。”刘小红回忆,当时她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来绣,一直忙活到凌晨两三点,一天工作时长达17个小时,花了5天时间完成了作品。

  “《星云之梦》不同于我以前的任何作品,因为要上太空,它使用的布料和线都是特制的,质地坚硬,密度高,用针特别费力,刺绣时经常将手指刺破。”刘小红说,为了赶工期,她在伤口上贴上创可贴继续绣制。

  盘旋针、柳针、小乱针……刘小红综合运用多种针法,用一幅美轮美奂的《星云之梦》惊艳了所有在场人员。完成研修回到大冶后,没多久,她就得到消息,《星云之梦》成功被选中,要上天了。“内心非常激动,但也觉得有点不真实,我没有透露这件事情,只是一直关注着电视上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消息。”刘小红说。

  2016年10月19日,刘小红一家人都守在电视机旁,直到在天宫二号的空间实验室“太空之家”内壁上看到《星云之梦》。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镶在太空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个作品是大冶刺绣的传统针法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大冶刺绣。这既是对我这么多年坚持非遗传承之路的激励和回报,也让我坚定了继续走这条路的决心和信心。”刘小红说,她会继续努力,将大冶刺绣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大冶刺绣。

  (记者 万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