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心中有“汉”

来源:[八月里的阳光] 日期:[2023-11-23 10:34]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写《汉字的力量》的由来


打小就觉得自己跟“汉”有缘。学名小名里都有个“汉”字。记得跟随父亲在汉阳的兵工厂生活时,上了龙灯堤,便是流淌的汉水。

厂里人称汉水为“河”,而不叫汉江。顺河堤往长江方向走一段,坐了轮渡,过河是汉口的硚口。再向前走,是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

长江、汉水交汇处

三岁起,被父亲扔在厂里的澡堂子里,学会了蛙泳的基本动作。父亲又把我从澡堂子捞到汉水里,逼着我学会了在激流中游泳。

武汉人把游泳叫“玩水”,说得很轻松、潇洒。汉水有枯有涨,水流时缓时急,尽管呛过不少水,但我七八岁时能游过河了。和小伙伴们去对岸的硚口玩,通常是游过去游回来,不坐轮渡,有时候一天游几个来回,晒得黝黑。有不知道姓名的小伙伴溺亡,让我们惊悚一阵子,怕水鬼,但很快又忘了,照样玩水。

算是喝了汉水长大的。

父亲擅长游泳,作为兵工厂方队的队员,参加过毛主席横渡长江活动,亲眼见过主席,这让亲戚朋友们羡慕不已。后来我也敢搏浪水势湍急、漩涡密布的长江了,两次参加武汉市组织的7•16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活动,那喧闹,那壮观,那心动,至今难忘。一座城市,能有那么多市民爱好游泳、擅长游泳,让集体竞渡成为一年一度的风景,唯有武汉。那一年,长江洪水期提前,横渡纪念活动推迟到9月初,记得我当时是游完长江,背着游泳圈到学校报到的。没有畅游长江的人,无法领略那“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豪迈。

长江、汉水交汇处的汉口龙王庙

喝过长江水的人,心里永远流淌着一条长江。

两次读大学,都在武汉。在长江上工作过,长长的轮船汽笛声,至今还在我的心里和梦里回荡。

汉水、长江、武汉,深深地烙在我的生命里了。

武汉因汉水得名,在周朝得姓。

天上有银河,地上有汉河。银河自古有银汉、天汉、河汉、星汉、霄汉之称。源自秦岭的漾水、沮水、玉带河、沔水,汇流成河,穿越秦巴山区,进十堰,过襄阳,经荆门,从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因这条河与天上的银河走向一致,故得名“汉水”。

天上有银汉 地上有汉水

《诗经·大雅·江汉》曰,“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站在长江与汉水之滨,周王发出了讨伐淮夷、开辟四方、安定疆土的号令。

没有汉水,就没有汉朝。

有观点认为,楚人的先祖是商朝时期中原地区祝融家族的一支,4000多年前流浪到丹淅之地,建立第一个楚部落的都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人沿丹水、淅水进入汉水流域,在江汉平原落脚扎根,进入今武汉地区。今位于武汉黄陂区的盘龙城,则是商王朝在长江流域建立的第一个代表机构。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楚为国。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因此紧紧连在一起。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抗暴秦,刘邦率三千子弟响应。在声势浩大的灭秦战争中,刘邦率先驻军霸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鸿门宴后,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管辖巴蜀之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中,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两汉四百多年间,社会强盛发展、长治久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汉族作为主体民族形成,北方民族称汉族男子为“汉子”;中华文字不断应用、优化,经过秦朝“书同文”后,在汉朝达到高峰,被北方民族称为“汉字”,汉隶、汉篆、汉印、汉仪、汉语、汉学等文化概念随之形成;“汉”成为中原、中华、中国的代表,以至于今天研究中国问题的外国专家被称作“汉学家”。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文明成果。

汉从天上来,楚从汉中出,楚汉本一家,江河万古流。

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迁往长江南岸的古鄂国、今鄂州,改名为“武昌”,取意“以武而昌”。后建夏口镇,位于今武汉城区正南,汉水对面、长江之南。至武昌、夏口连成片,早期的大武汉格局形成。周王朝当年在长江、汉水之滨的宣武扬威,给了武汉以强悍的性格;三国时期的战略布局,给了武汉以重要的地位。没有武,何以昌?没有汉水,何来武汉?

当今中国人,身处桃花源,心有江河水,但切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能忘却我们是一个从大汉王朝、国力强盛走来的民族,不能忘却曾经浇灌和哺育了我们的江河湖海、山川林草,不能忘却中国的汉水、汉朝、汉字——那注入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人人心中当有“汉”。

以上,是我写《汉字的力量》的初心。

——为《长江日报》而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