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三十载的“报缘”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5-16 11:0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李南俊将自己在报纸刊发过的文章集结成了3本书

年轻时的李南俊热爱读报写稿

李南俊曾在晚报创刊号上发表文章

本报曾多次报道李南俊

老读者李南俊,今年即将进入90岁。

如今的他,因为腿脚不方便,视力也越来越差,已经很少出门了。

他家门外,是西塞山区公安路附近某小区,该小区已经完成了老旧小区改造,加装了电梯;不远处,上窑特色街区既保留有城市记忆,又增添了现代元素,老街焕发新颜。

待在家中,李南俊对黄石发生的新鲜事儿却也很了解。

“我喜欢读报,老伴也经常通过《东楚晚报》了解黄石现在的变化。”5月13日,在李南俊家中,他告诉记者,他和《东楚晚报》的缘分,要追溯到《东楚晚报》创刊的这一天。

人物档案

老读者:李南俊

年龄:89岁

读报时长:30年

寄语晚报:“希望东楚晚报能够继续坚持本土,多关注群众的急难愁盼,多报道身边的百姓故事,多反映大家的心声;希望晚报能够继续紧跟时代步伐,聚焦国内外大事,为读者提供权威的时事资讯。”

1995年7月1日

在创刊号留下“晒红绿”

如今,老人对黄石这座城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阅读《东楚晚报》,“1995年7月1日,我就在刚刚创刊的《黄石晚报》(后更名为《东楚晚报》)上发表过通讯员文章呢”。“说起和《东楚晚报》的故事,老人一脸自豪。

李南俊的老家,在荆州。1954年,时年18岁的他受组织委派,以支援新兴重工业城市的名义,来到黄石工作。他先后在新华书店、黄石电影公司等单位任职,在文化战线奋斗了大半辈子。

“刚参加工作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是初中学历。”李南俊说,但那时,他热爱读书,有着坚持写作的习惯。他回忆,1958年起,他开始成为《黄石日报》通讯员,也与黄石日报社结下了不解情缘,陆续发表了不少评论、游记、读书心得等文章。

1995年,《黄 石 晚 报》创刊。李南俊对当时的“晚报”倾注了喜爱,“我常跟朋友家人说,我们要‘立足本地,展望全国,放眼世界’。晚报就是咱黄石本地人的报纸,关注的也是黄石本地的人和事,能够帮助我们更了解这座城市。”他说。

在当年7月1日的《黄石晚报》创刊号上,李南俊创作的文章《六月六,晒红绿》刊发了出来。他很高兴,特意将这份报纸保留了下来,并通过剪报的方式,把文章粘贴到了剪报本上。“文章写的是那段时间,居民们纷纷利用好天气,晾晒自家衣服的场景。”时至今日,他仍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

退休后的生活

从“文化战线”到“家庭书房”

1996年,李南俊退休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读报、写作、投稿。

他回忆,那时候,他常常将自己创作的稿件,认认真真地誊写在信纸上,送到报社,和报社的编辑们一起探讨文章,讨论读书心得。

他所投稿的篇目,有些是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有些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有些是记录自己陪伴孙女成长的点滴小事……

渐渐地,报刊,特别是关于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黄石日报》《东楚晚报》成了李南俊最好的“朋友”。他说:“读书看报能够帮助我们增长方方面面的知识,使人视野清晰开阔、思路灵敏宽广,以后遇到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再后来,李南俊还通过打印文稿、投送电子文稿等方式,向《东楚晚报》投稿。记者采访期间,李南俊还从书架中翻出了一本手抄的《李南俊报刊发表文章现存部分索引目录》(以下简称《索引目录》)。记者翻阅发现,《索引目录》中详细记录了李南俊刊发文章的篇名、发表报刊名称及其日期。

其中,《东楚晚报》是李南俊刊发文章最多的媒体之一,累计有82篇。“实际可能还不止,有些刊发的文章或许还登记遗漏了。”他说,对于这些刊发过的文章,他还找人帮忙,集结成了3本书,取名为《启明斋随笔》。

“以前,为了读书学习,我喜欢收藏书籍,最多的时候每月还订有10多种报刊,《东楚晚报》几乎每天都要看。”他说。

阅读的感染力

老伴也成为资深读者

“启明斋”是李南俊书房的名字,也是他阅读《东楚晚报》最多的地方。在这里,记者看到,李南俊的书桌上,《东楚晚报》和一个充电后可以散发光亮的放大镜,是必不可少的两件物品。

近几年,因为年龄越来越大,视力越来越差,李南俊自己读书看报的时间少了,他将收藏的老报纸和剪报都清理了出来,全部捐赠给了市档案馆。

在他的影响下,老伴李自然也成为了《东楚晚报》的资深读者。

李南俊介绍,在他退休后,《东楚晚报》先后有十来位记者、编辑和他有过交流。其中,有5名记者曾登门采访过他,并报道了他读书、收藏和见证城市发展的相关故事。

有几篇关于他的报道,被他用照片的形式留存了下来。记者翻阅看到,这些报道中有记者吴建新主笔、拍摄的《李南俊:50余年的画缘50余年的收获》;有记者仵佩主笔的《书香雅玩:书签、藏书票、藏书印》;有记者肖婷主笔的《“老顽童”李南俊》……

“赵志宏还是《东楚晚报》的编辑吗?我没见过他的面,但我经常看到他的名字……”李南俊建议,希望晚报能够多开展一些座谈,让读者和记者、编辑有更多的交流。

赠给记者《说文解字》

老文字工作者的庄严一课

今年,李南俊即将年满89岁,进入90岁。

这也被他视为是和《东楚晚报》的另一种特别缘分,“在我进入60岁的那一年,晚报创刊了;在我进入90岁的时候,我还能从晚报上获取黄石最近的新闻,你说巧不巧?”

不久前,他为此专门创作了一首诗,名为《九十初度》。5月13日,得知记者要登门拜访,他特意将这首诗打印了一份,再一次投稿。在这首诗的注释中,李南俊又一次提到了黄石日报社,“坚持写作投稿长达60多年,多次获评黄石日报社年度优秀通讯员。”

“这也是对我读书、看报、写稿的特别鼓励。”他补充说。

记者临别前,李南俊又从书屉中找出了一本厚达1468页的《说文解字》赠予记者。在扉页上,他用笔颤颤巍巍地写下“90岁老人李南俊”,并叮嘱本报记者:“你们也是搞文字工作的,一定要严谨,这本书你用得上,可以在写稿的时候多翻翻、多看看。”

他说:“读书看报,是一辈子的事情,它使人受益匪浅。”

从青年通讯员到鲐背老人,李南俊的笔尖始终与城市脉搏同频,而这份跨越三十年的“报缘”,正是一座城市与读者双向奔赴的温暖注脚。

附诗:

九十初度

■李南俊

九十初度一瞬间,人生短暂如硝烟。

有限性命何所惧,心明眼亮志更坚。

自古以来多志士,见贤思齐领为先。

珍惜时光创业绩,催人奋进似策鞭。

读思写用结合好,成果丰硕不愧欠。

天道酬勤合人愿,荣获桂冠不住添。

耕耘收获成正比,比学赶超一贯牵。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