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月度协商座谈会现场
□ 记者 朱达/文 周巍/摄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11月2日,在市政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月度协商座谈会上,围绕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市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有关部门一一热情回应。
优化城市交通框架,提高承载能力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完善和优化道路交通系统,将大幅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空间,注入强大动能。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黄石艺校高级教师陶钧: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力度并取得较好成效,基本形成了比较快速便捷的公路、铁路、水路客货运体系,但在城市快速通道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融入全国交通主网络还不够深入、快速通道网络还不够完善、政策支持保障还不够有力等方面。
为更好发挥交通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先行作用,推进黄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议全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全方位融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大通道;不断提升深度互联互通水平,以交通一体化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坚持新增通道与提质扩能并举,提升县(市区)之间快速通达能力助推市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大要素资源保障力度,破解制约快速通道落地建设的瓶颈难题。
部门回应
市交通运输局: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为实现开局精彩,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30亿元,重点推进机场高速二期、新港至光谷高速公路、106国道铁山至大冶段、大广高速新增互通及连接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统筹推进公路、港航、站场、物流以及地方铁路建设。
我市将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3网络、3支撑、1治理”建设,努力到2025年形成衔接畅、规模强、通达性好、服务优、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初步建成交通强市,全面引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完善,建设绿色城市
黄石依山傍水,襟江带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近年来,我市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但在凸显山水特色、打造立体景观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加快生态修复、加强空间管控、协调山湖城关系、提升环境品质,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黄石市精信彩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杰:打造城市立体景观带
我市山、湖、城空间协调性不够。过去由于开山取石、工业冶炼,对山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工矿型城市在建设中对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也缺乏有序控制。近年来随着生态治理和管控加强有所好转,但山水空间的开敞度与通达性仍不够,观山望水的视觉通廊未有效控制,滨水空间受到挤压。同时,城区精品建(构)筑物缺乏,特色景观营造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我市城市整体景观带的形成。
要突出“五沿(沿江、沿湖、沿山、沿路、沿桥)”区域,强化规划管控,对滨江、环湖、临山及临城重要干道、桥梁等区域要加强规划设计引领,对城市风貌色彩和建筑形态要提出管控要求。要利用山水资源,打造特色景点,研究视觉廊道的空间关系,选择适宜地点打造特色景点和观景平台。要协调建筑形态,丰富空间层次,对“五沿”区域要重点把控建筑形态,打造优美天际线。要融合地域文化,打造精品标杆,重点挖掘和提取地域文化要素,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节点。
部门回应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城市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社会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机能的重要组成,也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我市积极谋划引导、统筹资源要素、推动绿色发展,有力推动了城市更新的实施。先后完成黄荆山、秀山、铁山等10余个矿区100余个矿点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改善30.92平方公里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利用废弃的矿区资源,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工业遗址保护、矿业旅游开发、地矿知识科普等工作相结合,助力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黄荆山省级森林公园、东方山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等提档升级。
为加快长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步伐,打造沿江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带,我市启动143家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完成沿江造林绿化提质工程,平整土地4688亩、绿化造林1700亩,按照“应绿尽绿”要求实现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和绿化无断档,打造黄石长江绿色长廊。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
我市作为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重要的铜矿开采和冶炼地区,也是近现代著名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现存的1410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就有147处与工业生产相关。2012年11月,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也是我国首次将工业遗产列入其中,工业文化已成为黄石最为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基因”。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湖北鸣伸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叶桢:加强城市更新中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以工业遗产综合利用为引领,推动老工业城市加快“生活秀带”转型。然而由于价值观念落后、改造利用周期长,社会参与度低等原因,我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有不少难题亟须解决,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工业文化历史价值与特色彰显不够,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矛盾突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审批难、资金缺、周期长。
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全力保持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建立有序的保护及利用空间体系,结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和百年铁路的贯通,形成主题鲜明有特色、空间分布有层次、工业逻辑清晰的黄石工业文化保护利用空间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体,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持续扩大黄石工业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部门回应
市工业遗产保护中心:打造工业遗产品牌
“工业遗产全国看湖北,湖北看黄石。”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以工业遗产为依托、以历史文化为内涵的城市特色品牌,持续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水泥博物馆
在矿冶工业遗产“申遗”过程中,我市明确申遗路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合作研究,打造工业遗产品牌;积极争取政策,助力申遗工作。
在工业遗产利用中,我市着力推动“锈带”变“秀带”,活化利用惠及民众。例如,华新水泥厂旧址部分项目建成后,现已利用为文化创意中心和文化艺术长廊,举办了“黄石工业文明展”“冷军油画作品展”等十多个展览,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
同时,我市积极拓宽宣传教育平台,打造矿冶文化名片,例如与《万里走单骑之遗产里的中国》节目合作,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来到黄石,与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的保护者、居住者、见证者们相遇、同行,在互动体验中挖掘隐藏在矿冶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价值与独特魅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与起点,我们需要更加深入理解工业遗产的重大价值和意义,更加准确把握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的原则与任务,为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申遗夯实基础,为黄石全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文化自信。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社会共识,巩固立法基础,加大执法监督;密切交流合作,持续扩大黄石工业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奠定黄石工业遗产在全国的领军地位;深入活化利用,围绕黄石深厚的矿冶工业文化资源,以点带面推动工作。
加强“四区”改造,改善生活品质
推动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棚户区改造(以下简称“四改”),是城市更新的具体行动,也是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强力推动下,我市“四改”稳步前行,老城区面貌日新月异。
委员声音
市政协委员、黄石市科盾防腐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俭:打造“四区”改造的“黄石样板”
在“四区”改造中,要更加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更加突出政策支持,力争打造城市“黄石样板”;更加突出共建共享,不断提升城市“幸福指数”;更加突出绿色安全,加快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更加突出改革创新,切实增强城市“动力源泉”。
市政协委员、开发区·铁山区教育局二级主任科员徐蜀菀:推进既有住宅增设电梯
为提升老旧小区品质,改善居住环境,我市于2017年启动了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工作,截至目前,共审查通过加装电梯申请160部,完成安装并登记84部,正在施工62部,暂未开工14部。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在民意统一、资金筹措、施工监管、后期维护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难点问题,导致该项工作的推进与人民群众尤其是与在老旧房屋居住的老年群体的要求还有差距。
为此建议政府着力推动,加强统筹规划,建立黄石市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统筹部署全市老旧小区住宅加装电梯工作。行业部门要从政策、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各社区要成立业务指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小组,加强宣传引导,结合红色物业的力量,发挥多方议事协商机制,做好矛盾化解和意见统一工作,提高小区居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要发挥业主作为物权所有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业主意愿,依法通过民主协商形成合理可行且兼顾各方利益的改造方案。
部门回应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绣花功夫推进“四区”改造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湖北省关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抢抓政策机遇,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以绣花功夫推进老工业城市焕新,城市的颜值、品质和价值得到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启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14个、计划总投资额28亿元,惠及10万余住户。其中,已改造完成138个,其余76个正在积极推进。
小区改造成果
对城市体检中发现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停车泊位配建不足、专业化物业管理小区总体占比不高等问题,我市制定了《黄石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进一步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方案》《黄石市城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黄石市老旧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等文件,从2019年起至今已实施改造老旧小区214个,改造率65%,改造后共新增停车位3536个、文体休闲设施4216平米,电动充电桩1146个,新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9183平米,老旧住宅增设电梯160余部,实现市区居住小区物业专业化管理全覆盖。
我市坚持民生优先,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统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包括“三区一改”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老旧街区提升、老旧厂区利用、城市商业棚改建设)在内的66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基本实现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提升、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