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跨越时空的红色地名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11-17 16:1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记者 吴高斌

  清晨,站在黄石港老虎头向延安路眺望,笔直的马路直抵江堤。

  马路上除了接踵而至的车辆外,更多的是上班的行人和上学的学生,还有那前往菜市场买菜的奶奶阿姨们,好一幅车水马龙的画面。

  延安路,是黄石港区的交通要道,曾经是黄石轻工业的聚集地。这里见证了黄石工业发展的辉煌,记录着几代人的梦想……

  1

  两度改路名只为传承

  延安路原名“段家窑路”,后改名“西安路”,最后改为“延安路”。

  为何要改为“延安路”?原黄棉退休干部朱敏说:“延安是革命的摇篮,是一个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红色地名。1935—1948年的13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领导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之所以改名为‘延安路’,就是为了鼓励黄石人发扬延安精神。”

  现年82岁的朱敏是江苏南通人。1955年随部队来到黄石,后转到黄棉工作,亲身经历了延安路的改建、扩建工程。他说:“当初的延安路路面只有3米宽,是碎石泥土路面;东起老市委江边,西至老虎头山下,全长约1.8公里。”

  据介绍,1953年至1958年,延安路两侧轻纺工业兴起,原有的道路不适应交通运输的需要,于是政府逐渐对该路进行了扩宽改造。至1956年10月,已建成10米宽的沥青路面,定名为“西安路”。1964年6月下旬,黄石连下暴雨,“西安路”被淹,水深1米以上,可以划船了。洪水退去后,政府发现该路损坏严重,开始小修小补。1967年改建黄石大道以东至江边路段,路宽扩至10米。1971年公交一路车在老虎头设终点站,对道路进行了彻底改建,扩宽至14米,沥青路改为混凝土路,再次更名为“延安路”。1980年自老虎头向西延伸至麻纺厂,延安路全长达2公里。

  当然,要说延安路的红色历史,不得不提“小红楼”。小红楼位于黄石港昌大堤,是延安路1号。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至80年代末,这里一直是中共黄石市委机关所在地。

  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铁矿后,中午就在这座小楼进餐。餐后与市委机关工作人员合影,下午再次视察了大冶钢厂。自此,小红楼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延安路这个红色地名,如一座丰碑,于静默无声中赓续红色血脉、播撒红色种子,让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2

  轻工业一条街见证辉煌

  “曾经的延安路沿线建有针织厂、麻纺厂、棉纺厂、橡胶厂、印染厂、轮胎厂、饮料厂、化工厂等,至少有十五六家。”黄石港区民政局地名科负责人孙艺芯告诉记者。

  孙艺芯的说法,在黄石港区志里得到印证。

黄石一棉生产车间

  据黄石港区志记载:延安路为黄石著名的轻纺工业区。黄石棉纺织印染厂、第一针织厂、第二针织厂、床单厂、麻纺厂等企业先后在此落户,形成了纺织工业品一条街。

  黄棉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为黄石棉纺织印染厂。1958年3月开始兴建,厂址就选在延安路边的段家窑。1960年停建,大部分职工被分流到其他行业,少数留守职工利用竣工的仓库及部分设备组织生产,投入布机64台,生产细帆布和里子布,年产量达200万米,产值240万元。1965年3月,黄棉按原规划上马建设,1966年7月投产,产品由2个增加到4个。1967年筹建印染车间,后来更名为黄石市棉纺织印染厂。1966年至1976年,黄石棉纺织印染厂棉纱年产量达11800—38000吨,棉布年产量达1500—3000万米,年工业总产值达1100—5600万元。1985年拥有纱锭7.3万枚,布机2024台,印染生产线6条,产品种类增加到纯棉、涤棉、中长纤维等5大类,中高档20余个品种,棉纱一等一级品率达99%以上,棉布入库一等品率达98%以上,实现产值15566万元。

黄石一针织厂生产车间

  黄石市第一针织厂也是延安路上的龙头企业。据黄石港区志记载:第一针织厂1958年创建于延安路,是湖北省重点针织厂之一。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致函时任上海市长柯庆施,以此棉和钢材交换针织主机及其配套设备。一针织厂分配得Z211棉毛机21台、Z201台机13台、各种罗纹机26台。1959年3月,一针织厂正式生产矿山牌本白32支纱、42支纱棉毛衫裤和漂白汗衫背心两大类产品,1961年产品取得国家“松柏”注册商标。

  1980年6月,“松柏”32支纳夫妥大红运动衫在全国针织内衣评比中被国家纺织工业部评为名牌产品。到1985年,企业固定资产达879.6万元,职工1388人,设备740台套,年生产各类针织内衣762万件。

  从这些数据看,当时延安路上的纺织业可谓规模宏大、生意兴隆、效益颇丰,见证了曾经的辉煌。

  当然,延安路上除了众多的工厂,还有许多住宅区,分布在路两边。仅延安路南侧就建有黄石橡胶厂、化工厂、棉纺等企业的生活区,建有职工住宅房20栋,多为简易平房。至1974年,先后建二至四层楼房;1986年平房和低层楼房改造,多为五至七层楼房。那时的人们以在此居住为荣。

  3

  阵痛之后迎来新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延安路上的轻工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高端产品上不去,产品一度滞销,逐渐被市场淘汰。到了1993年,许多企业开始亏损。“一到黄石港,机器都不响”成了当时人们的自嘲。

  “就拿黄棉来说,1992年之前,年产值可达8000多万元,利税2000多万元;到了1992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从1993年开始,企业开始亏损。2000年改制成民营,搞股份制。”朱敏回忆说。

  进入21世纪,延安路周边的企业逐步被改制或破产,经济一度萧条。然而阵痛之后,出现了民营经济的新生。许多下岗工人或市民,看好延安路的商机,在路两边摆摊设点,自谋职业,当时的个体经营户达到300多家,生意一度红火。

  “延安路‘吃虾一条街’,当时经营虾生意的有十几家,生意十分火爆。每到傍晚,延安路两边挤满了吃虾的人群,生意好时要营业到凌晨。”黄朝著介绍。

  黄朝著如今是黄印村社区党委书记,他于1986年到黄石橡胶厂上班,见证了延安路的变迁过程。他说:“企业破产后,我有幸到社区工作,先在黄石港社区,现在黄印村社区,正好是延安路的东西两头,延安路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情感。”

  “延安路由窄变宽,由旧变新,这些都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黄朝著感慨地说,如今延安路两边的商贸十分繁荣,教育资源集中,百姓生活十分便利。

  到目前,延安路涉及黄石港、纺织、万达、青山湖、黄印村5个社区,路边建有黄石第七中学、老虎头小学等6所学校和幼儿园,还有银行、医药公司、工贸家电、中商平价等金融和商贸业,已成为黄石港区最具活力的街区之一。

  4

  改造作笔书写诗和远方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路及周边的建筑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唯有改造才能书写诗和远方。”黄石港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2017年,黄石港区正式启动黄棉片棚户区改造,通过宣传国家棚改政策、成立自改委员会、逐户签约等方式,到2019年,黄棉片棚改拆迁全面完成。

  据纺织社区党委书记卢山秀介绍,黄棉片棚改拆迁项目占地约239.5亩,涉及拆迁户3074户,拆迁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如今,黄棉片的开发建设已拉开序幕,由建发和玺房地产公司承包开发建设。近来,工地上机声隆隆,建设场面热火朝天。准备建设的有商业街和商住楼。三五年后,延安路将是一派全新的景象,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居住环境更加优美,百姓更加安居乐业。

  针对延安路路面狭窄、交通拥堵等问题,去年,市有关部门决定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改造提升为双向六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置人行天桥一处,通过道路改造缓解交通压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延安路将会变得越来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