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时期鄂豫边区形势图
胡安诗的著作
刘仁八镇刘桥村黄清垴,侵华日军西山司令部曾设在此处
胡安诗
刘相杰
朱桂枝
80年有多长?那是一段跨越三代人的时光。
80年光阴流转,握枪的手已拄上拐杖,青春的面庞刻满沧桑;80年岁月如歌,从战壕的血与火到纪念碑的光,英雄的名字永远闪亮。
“一寸山河一寸血。”为驱逐日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作为鄂东抗日重镇,黄石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翻开泛黄的抗战档案,一个个充满血性与智慧的故事,至今仍在英雄的黄石大地上回响。当最后的胜利来临,长江之畔响起自由的欢呼,那是一个伟大民族浴火重生的呐喊。
雷霆行动:
吹响集结的号角
1945年7月26日,中英美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8日,苏联红军横扫东北,关东军溃不成军;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全国军民斗志昂扬。
在鄂东南这片饱经战火的热土上,历史的转折以雷霆之势到来。8月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七道反攻命令,新四军五师将士闻令而动,立即向盘踞在鄂豫边区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鄂东南大地仍枪声不绝。据《中国共产党黄石历史》记载,面对负隅顽抗的日军残部,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迅速向各根据地发出作战命令:接受日军投降,坚决消灭顽抗之敌。
大冶、阳新等地党组织立即响应:一是整编武装力量,强化作战部署;二是对盘踞据点的日伪军形成合围,迫其缴械。对拒不投降者,予以坚决消灭。这场雷霆行动,不仅是对侵略者的最后一击,更铸就了鄂东南抗战史上的不朽丰碑。
烽火江南:
刘仁八最后一战
立秋后的稻田,蝉鸣渐歇。日前,在胡安诗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刘仁八镇刘桥村黄清垴。穿过蜿蜒的小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种满辣椒、红薯等作物,对面的小山包静静环抱着村庄。
“这里原本是新屋自然村,是大地主边老五的宅子,非常气派。1938年,日军攻占刘仁八后,西山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胡安诗说道。
这位1952年出生的老人,曾任刘仁八镇常务副镇长,退休后投身红色文化研究。十余年间,他走访300多个村湾,采访500多位古稀老人,行程逾万公里,将口述历史整理成《赤色果城》等著作。
据胡安诗讲述,1938年冬,日军一支小队占据新屋自然村,用电网封锁村庄,构筑工事。次年春,日军大部队进驻,设司令部,在附近修建碉堡,并从边老五家后院挖地道直通司令部。
“当年日军在此驻军2000多人,强占新屋、老祠堂等村,驱赶百姓,劫掠财物,设杀人场……”胡安诗的声音低沉下去,“新屋村已经毁于战火中了。”那些往事被山风裹挟着吹远,如今只剩这片寂静的菜地和老人笔下的字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刘仁八镇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江南独立二旅四团的战士们决定集中兵力,彻底消灭这股顽敌。
“一营正面进攻,二营迂回包抄!”指挥员的声音在青纱帐中传递。双港口方向,机枪手已经架好了机枪;大山背面,二营的战士们正艰难开辟迂回路线。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尽管二营未能及时完成合围,但新四军的凌厉攻势仍让日伪军损失惨重。300余守军,大半在突围时被歼,残部丢盔弃甲,从南丰、三溪口方向仓皇逃往大冶县城。
与此同时,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新四军各部势如破竹。在苏南、浙北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攻克句容、溧阳、金坛等县城;在阳新、大冶一带,其他据点也相继被拔除。刘仁八歼灭战与这些战役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击,为侵略者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据点拔除:
金牛镇迎来曙光
当最后一个负隅顽抗的据点被拔除,鄂东南的天空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曙光。
1945年8月中旬,溃逃至金牛的日军第三师接到军部命令——焚烧军旗。8月23日,该部松山良政大佐在金牛召集所属第六联队,举行焚烧军旗仪式。这是日军在黄石的最后一幕。
随着火把的靠近,那面曾经耀武扬威的太阳旗在火光中扭曲、焦黑,最终化为灰烬,日寇的哭喊声在金牛镇上空回荡。日寇暴行给当地村民带来刻骨铭心的恐惧,他们紧闭门窗,甚至躲进深山,不敢露面。
1925年出生的刘相杰是金牛镇胜桥村村民,1949年6月于汉口参军入伍,曾参加抗美援朝战役。他回忆道:“当时什么都不敢打听。过了很久,才从村里老人口中,听说这回事(焚烧军旗)。”但关于焚烧的具体地点,如今已无人知晓。
最后一缕青烟散尽,鄂东南地区日军有组织的军事行动彻底终结。1945年9月2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
抗战捷报传来,黄石街头瞬间沸腾。饱经战火摧残的百姓涌上街头,这是压抑已久的释放。老人们浑浊的双眼凝视着已变成废墟的家园。残垣断壁间,孩童们欢快地奔跑,纯真的眸中映照着战争的伤痕。
这一刻,欢笑与泪水交织。每一张笑脸上,都写满了对和平的珍视,对未来的期盼。
当人潮渐渐散去,金牛镇的晚霞染红了天际。绚烂的落日,不仅为黑暗的时代画上了句点,更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黎明中悄然苏醒。
昂扬奋进:
开创光明前景
院落打扫得一尘不染,几株老槐树投下斑驳的树荫,墙角处的野花开得绚烂。小院一角的空地上,金灿灿的玉米铺得整齐。沈畈村村民朱桂枝坐在家门口,轻摇蒲扇。
1924年,朱桂枝出生于大冶金山店,12岁丧父后随母乞讨至金牛镇,经历战火,饱受压迫。“侵华日军坏!真坏!是毛主席、共产党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回忆过去,朱桂枝十分激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先后担任村妇代会主任等职。
“我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经常教育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这个家,要我们读书报国。”朱桂枝的儿子孙时珍说。
在朱桂枝的悉心教导下,她的儿女们如今分别在公交、交通、党政、商业和医疗系统贡献力量。2023年,他们家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盖起了新房;二是为朱桂枝庆祝百岁寿辰。
朱桂枝的寿宴上,儿孙们沿着S201省道从四面八方赶回。看着儿孙绕膝,朱桂枝脸上绽放幸福笑容,连声感叹:“现在的日子好!真好!”
这条刷黑一新的道路,不仅承载着游子归家的思念,更连接着金牛镇的产业振兴与刘仁八镇的农旅繁荣,串起了千家万户的红火生活。
沿S201省道飞驰,两旁的田园画卷渐次展开。车轮掠过金牛段时,窗外闪过绿色矿山与万亩稻浪共舞的景象;转入刘仁八段后,扑鼻而来的是万亩茶园混着金柯辣椒的醇香。
战壕里长出新苗,弹坑里蓄满星光。80年光阴化作春泥,正滋养着英雄的血脉和精神,在黄石这片热土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