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三线并进”兴产业一线观察
栏目:加快建成增长极 建功支点新黄石②
东风卷地起,千帆竞发时。五月的黄石,跃动着百舸争流的奋进节拍,奏响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强音。
一处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一个个产业园区集群效应加速释放,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黄石勇立潮头,以破釜沉舟的决心重塑经济版图: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在转型升级中焕发新生;新兴产业乘风破浪,于蓝海赛道抢占先机;未来产业蓄势待发,向未知领域勇敢进发。
大冶特钢的中控屏上,数据流转如繁星,重新定义了钢铁锻造的智慧美学;诺德锂电车间里,3微米铜箔薄若蝉翼,以“黄石精度”刷新行业巅峰;姜桥制氢厂内,绿电分解的水声簌簌,奏响氢能产业崛起的激昂序曲。
随着黄石新港的汽笛长鸣,满载“黄石造”的货轮扬帆起航。从春天启程,向着梦想奔跑。黄石以科技为剑,以项目为翼,以开放为帆,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奋力书写着老工业基地“点石成金”的新时代传奇。
破局“红海”,传统产业赋能升级
从智能工厂的数据跃动,到技改车间的效率飙升,从传统制造的绿色变革,到产业生态的数字重构,黄石以破茧成蝶的魄力,让百年工业老树绽放出创新新芽。
踏入中色大冶弘盛铜业智能工厂,超千平方米的智能集控中枢,仿佛置身未来科幻场景——
众多数字大屏如星辰列阵,10万余个智能感知点的数据如银河倾泻,数字孪生技术将现实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精准复刻,为生产决策装上“智慧大脑”;
曾经在高温环境里穿梭的运渣车,如今在自动驾驶系统的智慧操控下,化身精准运行的工业“舞者”;
电解车间内,剥片机器人以0.01毫米的极致精度,剥离每一片阴极铜板,智能铜库则如训练有素的机械管家,行云流水般完成打捆、打码、入库,全程无需人工介入。
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接入,这座全国铜冶炼行业首个卓越级智能工厂,正加速迈向“黑灯工厂”。
“全球仅有6座这样的工厂!”中色大冶弘盛铜业生产运营中心主任刘臻伟言语间充满自豪。智能化产线让企业劳动生产率远超行业均值50%,人均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
弘丰机械的智能化改造更显“硬核”成效。通过自动化升级,企业实现员工数量、运营成本、不良率“三降”,生产效率与产值“两增”——单台设备日产量从9000件跃升至9万件,近10倍的跨越背后,是技术创新对产能的几何级释放。
类似的转型故事在黄石不断上演:新兴管业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砂芯输送、铸模成型全流程无人化;大冶特钢的数字化工厂以柔性定制叩开航空航天高端市场;宝钢黄石的绿色彩涂板生产线,让挥发性有机物近乎零排放,产品亮相南极科考站与大兴国际机场。
黄石传统产业的焕新,得益于“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协同模式。政策层面,近三年,900亿元工业技改资金注入,315个智能化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从政策扶持到资金倾斜,为企业破除了转型的“技术壁垒”与“资金瓶颈”。
企业层面,东贝集团的机器人关节电机(目前在研发测试阶段)、新兴管业的世界最大口径球墨铸铁管、劲牌持正堂的“共享智慧药房”等创新实践竞相涌现,市场主体的活力在数字化浪潮中被充分激发。
“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紧密配合,既通过市场化竞争激活企业内生动力,又保障了产业升级的系统性。
多年深耕,黄石传统产业转型结出累累硕果——
33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落地生根,460家企业完成智能化诊断,培育出一批行业标杆;
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达144个,华新水泥、三环锻压等企业成为智能制造典范;
超3000家企业上云,数字经济示范市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市的金字招牌,见证着覆盖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生态加速成型。
正如宝钢黄石公司副总经理黄钢所言,找准智能化升级路径,传统企业便能在新质生产力赛道重焕生机。
从“制造”到“智造”,这场转型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效率的跃升,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这种以数字为翼、以创新为核的发展模式,不仅让黄石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勇闯“风口”,新兴产业拔节起势
长江之滨,黄石秉持“依靠铜、不唯铜、超越铜”的破局思维,向着新兴产业的时代风口奋勇疾驰,以大项目为支点、以创新为引擎,推动新兴产业从破土萌芽到拔节成势。
大项目落地生根,成为新兴产业崛起的“定盘星”。2022年,诺德股份落户黄石,投资120亿元建设锂电铜箔及铜基材生产基地,依托本地近200家规上铜精深加工企业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快速落地见效。去年,一期投产后即实现营收20亿元。今年年初,又以3微米锂电铜箔实现批量生产,刷新行业精度纪录,成为黄石进军新能源产业的标杆项目。
祥金源电子原本主营镍氢电池生产、制造及销售,为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公司于2024年2月投资5000万元启动“锂离子电池项目”一期建设。
“目前我们所有设备均已安装调试完毕,正紧锣密鼓安排生产第一批锂离子电池。”祥金源电子副总经理罗峥介绍说,预计今年8月二期建设完成后,年产值将达4亿元。
这些“大块头”项目的快速落地,不仅带来资金与技术,更以产业集聚效应撬动上下游协同发展,为新兴产业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驱动,让黄石新兴产业既有规模更有筋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平台的集群式发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让黄石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晶芯半导体将晶圆再生精度从40纳米提升至19纳米,跻身“潜在独角兽”;锐科激光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激光器生产线;联新显示微晶盖板抗摔性能提升3倍……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多元赛道的协同突破,勾勒出黄石新兴产业的立体图景:在光电子信息领域,芯片制造、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企业集聚成链,抢占全球产业高地;
在智慧港口,5G与工业互联网赋能黄石新港,打造长江内河首个5G全覆盖散货码头,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
在氢能赛道,全国首个岩洞储氢技术科研中试项目,突破临氢材料、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让废弃矿山变身“地下氢库”,开辟能源存储新路径;
在循环经济领域,晶圆再生、绿色制造等技术的应用,让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基因扎根生长。
数据见证蜕变:2024年,608个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签约,3167.59亿元投资涌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63%。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从技术创新到生态构建,黄石以“向风口处开辟窗口”的胆识与魄力,正在重塑城市发展的未来坐标。这座曾以矿产闻名的工业老城,正以新兴产业拔节生长的蓬勃之势,向世界展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黄石方案”。
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蓄势待发
当第一缕晨光洒向黄石,湖北师范大学校园里,学生小林熟练地用手机扫码解锁,跨上一辆蓝黄相间的氢能共享单车,随着车轮的转动,尾气化作水雾,悄然消散在空气中。
“骑起来和普通单车没什么区别,但知道使用的是最前沿的氢能技术,让我感觉自己正参与一场环保革命。”小林笑着说。
在湖北师范大学投放氢能单车,是黄石氢能产业落地的一个微小缩影。
清晨扫码骑上氢能单车的大学生、车间里闪烁微光的纳米粉体、制氢厂迸发嗡鸣的电解槽……在传统工业底色浓厚的黄石,一场关于未来产业的“无声革命”正悄然上演。
黄石未来产业的突围,始于对技术空白的主动攻坚。当氢能产业尚处概念阶段,黄石便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落地国内首例“碱性+PEM电解槽”双技术路线制氢工厂,并开展全国首个岩穴储氢科研攻关,实现从“0”到“1”的突破;鑫溢新材料自主研发的智能搅拌加料装置,一举打破高端减摩材料依赖人工经验的瓶颈;三丰机器人开发的半导体产业芯片上料机器人,推动了黄石传统装备制造业从“粗放搬运”向“精密制造”的转变。
这些“首创”背后,是黄石对技术前沿的敏锐洞察与“当仁不让”的魄力——不做产业变革的旁观者,而是以“拓荒者”姿态劈开技术壁垒,让“从无到有”的质变成为未来产业生长的根基。
技术突破仅是起点,生态构建方见真章。黄石深谙从“1到N”的裂变逻辑,以氢能产业为样本,构建起全链条、立体化的产业生态——
从姜桥制氢厂的绿电生产,到光伏电站提升能源“含绿量”;从大冶东综合能源站的“油电氢一体”补给,到氢能公交、矿用机械的场景拓展;再到氢能创新科技园搭建智能管控平台,吸引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这种“链式思维”打破单点突破的局限,通过技术、应用、服务的协同共振,将单一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集群竞争力,实现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生态跃迁。
黄石未来产业的蓬勃态势,更得益于精准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定力。作为湖北省首个出台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的城市,黄石一口气布局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10条新赛道。
这一决策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全球产业变革趋势的深刻研判: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集聚、平台培育创新生态、龙头企业带动升级,黄石以系统性布局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展现出一座城市在转型浪潮中的战略智慧。
站在新的起点,黄石正以超前的战略布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系统构建的发展智慧,在未来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未来篇章。(陈轶群 张春玲 鲁冰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