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鄂南第一仗”战斗地寻访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1-05-14 11:23]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 记者 梁坚义/文 图/石勇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一首《南泥湾》曾经感动了几代人。

  正是这支在血与火中淬炼出来的英雄部队,为发展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由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率领的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挥师中原,飞渡长江,挺进鄂南。

  从1945年2月到9月,南下支队在黄石地区的7个多月,经历了阳大公路伏击战、谈家桥顽军痛击战等大小战斗十几次,其中,“血战大田畈”是南下支队挺进鄂南的第一个大仗、胜仗。

  岁月已逝,精神永存。76年过去了,南下支队的英雄壮举载入共和国史册,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黄石这块红色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血战大田畈 铁军扬军威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进入第七个年头,日本帝国主义在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中行将灭亡,抗战露出胜利曙光。

  为发展华东、华南沿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44年11月9日,党中央派遣八路军120师359旅一部组成八路军第一游击支队(也称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挥师南下。

  1945年2月,南下支队先期部队分两次横渡长江。24日凌晨,由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率领的主力部队集结武穴市田家镇,第三次分三路先后在阳新黄颡口、西塞山风波港、鄂州池湖港登陆。

  政委王首道后在革命回忆录《忆南征》一书中感叹:“这片本来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已被万恶的日本侵略者糟蹋得不成样子,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当日,登陆部队将阳新三溪一带日军击溃;25日,部队在向阳大(阳新——大冶)公路白沙铺段靠拢时,又击溃日军一个运输队。

  26日,部队陆续集结在阳新王英镇大田村一带,决定就地宿营。支队司令部设在大田村伍氏宗祠里,并作了防敌报复的战斗部署。

  原八路军359旅718团政治处干事马希良在《阳新抗战》一书中回忆:当时,我军正在吃晚饭,听到战斗命令后,同志们丢下饭碗就参加了战斗。从下午4点钟一直打到大半夜。

  马希良口述记录:敌人在八节虫山用机枪封锁道路,村民伍修长带领连长朱新阳冲了上去。朱新阳拿了一把马刀,翻戴帽子伪装成日军,冲上阵地,夺下机枪,掩护我军冲上制高点,打垮了敌人。

  据《中国共产党黄石党史(第一卷)》记载:此役,南下支队击毙日军70多人、伪军200多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有力打击了鄂南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鄂南人民抗战的信心。

  关于这一仗的深远意义,大冶市鄂皖湘赣纪念馆馆长明鹏有过研究。他说,鄂南北临长江,南倚幕阜山脉,扼守京广大动脉,是湖北的南大门,也是湖南、江西的北部屏障,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血战大田畈”这一仗,是南下支队挺进鄂南的第一场大仗、胜仗。这一仗,打出了359旅这支铁军的军威,为部队胜利南进开辟了道路。

  >>军民一家亲 浓浓鱼水情

  时光荏苒,昔日战场踪迹难寻,但大田村八节虫山上,青松翠柏掩映下的抗战纪念碑可以作证,中华儿女用热血和生命浇铸了千古不朽的抗战精神。

  八路军南下支队在黄石地区停留时间短暂,却留下了军纪严明、艰苦奋斗、亲民爱民的 “老八路”作风,留下许多鱼水情深的故事。

  明鹏说,他们为群众打扫卫生、修补房屋、治病问诊……还帮助地方恢复和发展党组织、政权组织、地方军事组织,积极组织发动群众,打击了日伪顽军。

  军爱民、民拥军。忠厚、善良的黄石人民也视八路军如亲人,提供给养、掩护伤员,给人民子弟兵以力所能及的支援。

  村民伍齐雨生前回忆说,当时,村中家家都驻扎有南下支队的官兵,他家就驻扎有20多人。村里不少妇女,还为官兵补缝衣服,烧火做饭。

  战斗打响后,村中男性村民伍理保、伍修林等人主动请缨为部队带路;妇女岳珍等人向打仗的八路军提送茶水。村民伍修长还主动担当冲锋部队的向导,随部队冲入敌阵……

  村支部书记冯厚铜的爷爷家就驻扎了不少八路军战士。战斗结束后,家里留下了一个叫王易珍战士的背包。部队离开大田村后,他爷爷按这个背包上的姓名,安葬了这位战士。几年前,冯厚铜兄弟又为这位战士修建了墓碑。

  据2015年12月31日的《人民政协报》记载:战斗结束后,村民争先恐后护送伤员,向南走了十几里路。战斗中,连长朱新阳血染沙场,村民们含泪把朱新阳葬在一处山坡上。

  明鹏还告诉我们:1983年,一支“中原突围”老战士寻访团来到大田村,找到了八节虫山的抗战纪念碑。接着,他们在村民的帮助下,找到朱新阳的坟墓,并立下了墓碑。

  在大田村,有一处省文物保护单位——伍氏宗祠。伍氏宗祠始建于1654年,距今有367年。曾做过南下支队司令部、生产队仓库,村里小学,2008年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防火防盗、打扫卫生、捡漏补漏……70岁的村民伍齐耀和伍淑树、伍淑美等3人,几十年如一日,义务管护伍氏宗祠。

  伍齐耀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抗战精神要代代相传。我们不光是看护家族的标志,也是对革命军人的敬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日大田村 发展正当时

  青山蕴绿水,红旗永飘扬。

  南下支队这支铁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成为大田村干部群众最长远、永恒的精神财富。

  7日中午,351国道王英镇大田段车流不息。45岁的佛山陶瓷批发部老板伍淑宝正在小心翼翼地搬运地砖。

  十几年前,居住在伍家冲湾的伍淑宝带着两个兄弟下山做建材生意。如今,买了运输车、建了楼房,过上了小康生活。

  伍淑宝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腰上,靠肩挑背驮、踏着石墩进出外界。有竹木运不出去,村民们吃红薯、小麦、糠粑……

  尽管村民先后发起三次修路大会战,终因山路崎岖、投资巨大,而不能完全改变现状。如今,省级仙岛湖旅游公路穿湾而过,村民走上旅游公路、喝上了自来水、搞起了旅游、运输业……

  70岁老党员、退休村干部伍齐湖,当了12年村干部。他说,过去的大田村山多水少、人多地少、干旱多灾,村民走泥巴路、点煤油灯、住土坯房。

  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陆续解决了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外出务工,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脱贫攻坚让大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穿村而过的小道经过国家8次改造,从县道到省道,再到国道,如今又演变成了一条两公里长的商业街。伍氏宗祠建成了省级文保单位,清潭湾建成国家级传统村落。

  据统计,2015年以来,大田村累计投入355万多元,实施了14个基础设施项目、7个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

  村里先后办起了茶场,跨村入股光伏发电、食用菌、天空之城旅游项目,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实现了从零到8万多元的跨越。

  如今,全村实现了湾湾通、组组通、户户通路;湾湾都有文化娱乐场所,90%的农户建起了楼房,还有100多户进城买了房。

  8年奋斗,苦尽甘来。大田村92个脱贫户297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有保障。村委委员彭维敏说,他们中享有产业分红、有政策兜底、有公益岗位、有雨露计划等。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在这片渗透着军民情谊的沃土上,大田村党支部正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奋进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

  新老党员感悟初心

  继续发挥余热

  努力服务群众

  大田村是一片红色沃土,这里保存有抗战纪念碑等红色标志,还有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这些都是我们的精神财富。

  我是一名老党员,当了12年村干部,切身感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作为一名老同志,我要坚持学党史、忆初心、办实事、献余热,旗帜鲜明地宣讲党的红色历史,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70岁的老党员、大田村退休村干部伍齐湖

  业务再精一点

  奉献再多一点

  学习党的光辉历程,重温党的不朽功勋,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一名70后教师,我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要做到业务再精一点,教学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进行有效备课,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互动参与。要做到奉献再多一点,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讲大局、讲贡献,讲干事、讲成效,不计较报酬待遇,不去争名夺利,坚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阳新王英镇大田村党员、教师姜梅秀

  奋力谋划项目

  大力兴办实事

  党史学习不仅要学深学透,更要与时俱进,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指导工作实践,努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一名90后驻村干部,要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切实转化为谋划项目的具体行动。立足上级政策和驻村实际,加强分析研判,以发展产业为契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擦亮民生福祉底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发扬当年“老八路”作风,带头干事、踏实干事、扎实开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庄河塘整治等内容的专项行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阳新王英镇人民政府干部、驻村工作队队员 王佳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 黄石日报社 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