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缆 直上九霄
一根根粗细不一的线缆,让天涯近咫尺。
深耕航空航天特种线缆多年的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目光早跃过千山万水,投向星辰大海。
为我国神舟飞船、人造卫星上天都做出贡献的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有着怎样的缘分?
位于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有50年生产电线电缆历史,由原黄石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改制重组而成。
一家老企业,如何重焕新生?湖北航天电缆公司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博士、硕士、学士组成了强劲的科研团队,与上海电缆研究所、西安交大、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公司每年有近20种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迈入新时代,航天电缆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使命,踔厉奋发,自主创新,成为中国电线电缆产业的一颗耀眼的明星!12大系列,10000多个型号,全面覆盖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风能电缆、光伏电缆、轨道交通电缆、舰船电缆等多个品种。
28岁的段英娜,是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工程师,从事电线电缆的技术开发6年多,她参与研发设计的不少产品,应用在了我国卫星、探月、雷达等多个领域。
“航天航空用电线电缆不同于普通电缆,它的使用环境更加严格和苛刻,考核更加严格。每一批新品的出炉,就如一场小战斗。”段英娜介绍,一次公司接到订单,产品要求高、试验周期长,但交货又急。车间设备停机等待,实验人员等在现场,产品一生产出来,直接进了实验室,所有人加班加点,全力以赴,直至产品的指标满足要求,产品及时交付到客户手中。
多少年来,不少航天领域的技术组件都被国外垄断,段英娜和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打破了某项技术壁垒。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举全公司之力,完成了对国外产品的替代。
公司高端装备用线缆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通讯等领域,为火箭、卫星、飞船和相关基地配套了大量高品质电线电缆。因对我国首次宇宙飞船交会对接任务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作出贡献,公司产品获得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神箭”奖牌。
“钱学森曾经说过,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版块的共同努力,才实现了一次次腾飞。我们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责任,不同任务有不同的奉献,新一代有新一代的长征。”段英娜说:“每次看到发射,我就想到我所设计的产品有所应用,自豪感就油然而生。”
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作为航天大家庭的一份子,秉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创新关键核心技术,驶向波澜壮阔的时代征程!
(记者 肖琼)
一幅刺绣 镶在“天宫”
“大冶刺绣是我的梦想和追求,中国飞船把我的梦想和作品带上太空,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像做梦一样!”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冶刺绣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小红至今难忘那段非凡的经历。
2016年6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主办,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织绣研修班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班,刘小红受邀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当时恰逢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刘小红与另外19名同学接到一个特殊任务——用一幅原创作品向中国航天事业献礼。“老师给出的要求是,尽量不要采用传统图案,而且从设计图案到制作成型,需要在一周时间内完成。”
刘小红再三思索,以星系图和中国传统太极八卦图为基础,将多彩星云组成“60”的字样,旋转的星云、深邃的蓝色系,代表浩瀚太空,寓意着中国在航天探索方面永无止境。她将作品取名为《星云之梦》,寓意中国之梦、航空之梦。
经过一番激烈角逐,刘小红的《星云之梦》脱颖而出。“教授们从20名学生中选出3幅作品,让我们自由组建团队完成最后的完整作品。我和一名武汉、两名河南的绣娘组成4人小组,开始着手《星云之梦》的刺绣。”刘小红说,按照作品需要,她对组员进行了分工,穿针的穿针,穿线的穿线,还有一人负责底色,她自己负责主绣。
“从设计到制作完成这幅作品,可谓是时间紧、难度大。”刘小红回忆,当时她们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来绣,一直忙活到凌晨两三点,一天工作时长达17个小时,花了5天时间完成了作品。
“《星云之梦》不同于我以前的任何作品,因为要上太空,它使用的布料和线都是特制的,质地坚硬,密度高,用针特别费力,刺绣时经常将手指刺破。”刘小红说,为了赶工期,她在伤口贴上创可贴继续绣制。
盘旋针、柳针、小乱针……刘小红综合运用多种针法,用一幅美轮美奂的《星云之梦》惊艳了所有在场人员。完成研修回到大冶后,没多久,她就得到消息,《星云之梦》成功被选中,要上天了。“内心非常激动,但也觉得有点不真实,我没有透露这件事情,只是一直关注着电视上有关神舟十一号的消息。”刘小红说。
2016年10月19日,刘小红一家人都守在电视机旁,直到在天宫二号的空间实验室“太空之家”内壁上看到《星云之梦》。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这是中国首次将非遗刺绣作品镶在太空舱,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这个作品是大冶刺绣的传统针法与现代图案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大冶刺绣。这既是对我这么多年坚持非遗传承之路的激励和回报,也让我坚定了继续走这条路的决心和信心。”刘小红说,她会继续努力,将大冶刺绣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大冶刺绣。
(记者 万泰然)
一种材料 保驾护航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序幕。后来,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从中国迈向太空第一步起,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就从未缺席。
“发射‘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大口径超薄壁无缝钢管和‘东方红一号’上的天线,都是我们冶钢研发的。从1967年开始,国家就向大冶钢厂下达了试制航空航天等领域用金属材料任务。”如今,距离“东方红一号”升空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原冶钢集团退休高工杨凡仍然激情满怀。
“炼好争气钢,为祖国争光!”4日,杨老回忆当年的铮铮誓言,情不自禁举起左手。
当年的风华小伙,如今已至耄耋之年。工作一辈子,杨凡就干一件事:研究不锈钢。为了炼出超低碳不锈钢,杨凡和同事曾三天三夜没下火线。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杨老说:“完成了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负韶华!”
8月28日,杨凡陪伴多年、冶炼过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关键部位材料的大冶特钢功勋炉功成身退,这条有着76年生产史的20吨合金钢电炉产线全线关停。
从《黄石日报》看到这一消息,原二炼钢党委书记周跃良心境难平。“那是‘祖师爷’,很想再看一看。”1970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周跃良进了二炼钢电炉工段,成为一名炼钢炉前工,在二炼钢一呆就是25年。
参加航天工业用钢冶炼,周跃良终身难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每一个细节,包括炼钢炉前墙壁上贴着的标语“冶钢工人有力量,坚决炼好争气钢”。
因成功冶炼出“争气钢”,周跃良所在班组被厂部授予“红旗班组”,周跃良被评为厂先进工作者。从炉前工起步,到车间书记、二炼钢书记。
多年来,大冶特钢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众多国内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公司开发的多种特钢新产品先后通过美国、欧盟等知名公司认证。大冶特钢从独家生产出高温合金旋压管,到国内先进的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超高强度钢、特种不锈钢,近60年的航空航天材料研发史,就是一部自主创新史。
至今,大冶特钢自主研制的特殊材料助推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实施近400次发射。
大冶特钢党委书记、总经理蒋乔介绍,在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中,大冶特钢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宫”“北斗”发射升空,在我国航空航天的奋进征程中,大冶特钢提供了关键部件用钢,立下汗马功劳。
(记者 肖琼 通讯员 朱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