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远、饶豪杰、朱明归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黄石新港园区,一座年产40万吨高纯阴极铜的“智造堡垒”正颠覆人们对传统冶炼厂的想象。这里没有弥漫的烟尘与轰鸣的机械,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最快的“双闪”生产线、全流程无人化操作的智能工厂,以及一群用代码、算法和绿色科技“解构”千年炼铜术的年轻工程师。
这支青年军,正以青春之力,将航天级铜材的纯度推向99.998%,让“高耗能”的冶炼厂变身“绿色低碳生产线”,以自强不息的青春之姿,书写铜冶炼的新时代答卷。
疏通烟灰“堵点”
在弘盛铜业智能工厂的中央控制室,27岁的闪速吹炼工程师李思远轻点触控屏,监控画面中赤红的铜液正在溜槽中奔腾。
今天的岁月静好,离不开每一天的稳步前行。
让李思远记忆犹新的是,4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实现全负荷运转后,在向达产冲刺之际,控制屏上风机转速与负压值的异常以及烟灰量的持续走低,让人心生焦虑。
经排查,在余热锅炉出口至电收尘入口的狭窄空间里,找到了症结所在——6吨板结烟灰将直径2米的烟道堵得仅剩碗口大的缝隙,鹅颈烟道、电收尘等关键节点也接连发生堵灰。吹炼锅炉被迫实施两次爆破清理,清理焦块达550余吨。
面对结焦样本,李思远带领团队以“学研用”一体化模式展开技术攻关,通过分析烟灰物相转变规律及粘接机理,建立数据模型,发现当系统负压过大、锅炉对流部温度过高时,极易发生熔融粘结,且各结焦“重灾区”的粘结焦样各具特点。
基于这一发现,他们优化配料、加强工艺指标管控,将硫酸盐化氧量精准控制在标准数值区间,并对关键设备进行结构改造。这场持续大半年的技术突围,最终将排烟系统清灰频次降低50%,熔炼炉处理量提升至320吨/小时。
不仅于此,李思远和他的团队还在烟道关键节点增加振打装置和探测孔,从被动清灰转为主动监测,“有了探测孔就能监测到堵灰情况,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CT机。”
控制气流“脾气”
让95后制酸工程师饶豪杰引以为豪的是,在他所带领团队的努力下,废气像被施了魔法般在转化器中有序流转,企业一年可节省成本200万元。
2023年春天,40万吨高纯阴极铜项目进入达产冲刺期,此时,制酸系统却亮起红灯:一号转化器触媒层下部温度高达650℃,一段转化率持续高于设计值。作为全国首套融合中心筒式进气和内置换热器的非衡态高浓度转化系统,这个创新设计本应成为行业标杆,却因一段转化率未达预期目标成了卡住产能咽喉的“鱼刺”。
碰壁之后,饶豪杰和他的团队迅速展开“破壁行动”。他们搜集了多家硫酸厂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症结在于气流分布:在转化器内,气流速度偏差,气流分布不均,导致触媒层上部温度无法降至设计值。
为找到问题解决方案,饶豪杰他们把办公室改造成“气流实验室”,结合仿真模型模拟不同进气方式。“我们甚至把自己想象成烟气分子,在图纸上模拟流动路径。”饶豪杰笑着展示布满折痕的转化器剖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多处气流冲突点。
团队协作催生出“四重改造术”:将中心筒12个进气孔改为8个绕流式喷射口,如同给气流装上导航仪;在换热器管板封堵15%面积,迫使冷热气体跳起“旋转华尔兹”;增设10块旋流板构建“气流阶梯教室”;独创“四级气速递控法”,让气体流速精准分层。改造后,转化器内温度波动大幅度降低,气体分布得到极大改善,一段床层转化率有效降低。
这场技术改造,引发惊人的连锁反应:吨酸电耗降至全国最低水平,年节约成本超200万元;转化器处理能力提升30%,支撑冶炼制酸系统首次实现15.5%超高气浓生产。
如今,这套创新方案将被纳入行业技术规范,为同类装置企业提供改造方向。
打造更强“大脑”
2020年夏,面对智能变电站技术资料上“三层两网”“合并单元”等陌生术语,刚走出校园的朱明归感觉像是在破译“工业密码”。彼时,国内铜冶炼行业尚无可借鉴参考的智能变电站应用先例,朱明归毅然加入智能供配电团队,准备着打一场硬仗。
一开始,朱明归和他的团队找到国家电网、设备生产商、设计院等专业机构的专职技术人员展开技术讨教,将几百页学习资料转化成铜产业首套智能变电站建设实施方案。
2022年冬,一天夜里,投产半年的智能变电站突然出现故障。在与时间的赛跑中,运维人员在18分钟内完成“抢救”。
看似幸运的逆转,实则是朱明归团队主导应用的“三层防御体系”在发力:综合自动化保护控制系统实现毫秒级故障隔离,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和故障录波装置让值班人员5分钟完成故障判断,“一键顺控”帮助值班人员快速完成电源切换。
在中央控制室,朱明归轻点触控屏,调出全厂的智能电力监控系统——4K摄像头自动追踪人员动向,大屏上跳动着全厂电力设备的“生命体征”。相较于公司过去传统的变电站,运维人员减少60%,劳动强度降低70%,设备故障率下降30%。
这个智能电力系统,让朱明归和他的团队斩获了中国有色集团创新大奖。系统全套方案还输出至印尼、刚果(金)等海外项目,成为“一带一路”智能矿山的标准模板。
记者 胡靖/文
编辑:徐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