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太子街上豆腐香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4-02-02 11:04]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27日,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区装扮一新,喜迎黄石首届太子豆腐文化节。

豆腐、豆油皮、豆果……一大早,26岁的太子街居民舒克雄早早将摊位搬到了家门口。

“一块豆腐两块五毛,一桶豆腐55块钱。”舒克雄和表哥立在摊位前,不停地向路人介绍“太子豆腐的好”。

闻知要办太子豆腐文化节,在头一天晚上,舒克雄家里人进行了分工:父亲坚守豆腐作坊,母亲带弟弟到文化节活动广场摆摊,自己和表哥在家门口设摊。

我们走进舒家的豆腐作坊,浓浓的豆腐清香扑鼻而至。锅台上,蓝色的柴火火苗舔着锅底,几口大锅上热气腾腾。

撇去白色的浮沫,舒克雄的父亲舒春茂用竹枝撬起大锅里的豆油皮,小心翼翼地挂在锅台上的竹竿上。

舒克雄的父母都是制作太子豆腐的好手,平时外出务工,逢年过节回来制作豆腐。几年前,家里盖起了新楼房,把地下车库装修成了豆腐作坊,用传统手工艺制作太子豆腐。

好豆腐是离不开好豆子的。舒家的豆腐作坊里,整齐码放着一袋袋黄豆,是用于年关制作豆腐的存货。“这些黄豆都是从街上运销户那里统一购进的。”舒春茂说。

太子豆腐有17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三国时期,阳新遭遇洪灾,又爆发瘟疫。孙权之子孙登两赴灾区慰问,深得民心。但孙登因与病患接触过于频繁,不幸染病。后来他食用由当地古井水制作的豆腐,竟奇迹般康复。从此,太子豆腐,在当地家喻户晓。

太子豆腐,手工制作,味道清香,质地嫩滑,口感细腻。从选豆到打包成型,有10多道工序。

选豆是第一道工序,黄豆是主要材料。黄豆从哪里来?我们在镇上居民指引下,找到了镇上黄豆运销大户舒克东。

“除开当地种植黄豆外,还需要大量从外地采购黄豆。”今年60岁的舒克东从事过做豆腐、榨油等行当。十多年前,他买了一辆运输车,转行从事专业黄豆运销,为周边豆腐加工户提供黄豆。

在太子街舒克东的门面,仓库里整齐地码放着一袋袋黄豆,估计有二十来吨。“这些黄豆都是从全国各地主产区采购回来的,多数是湖北豆。”舒克东说。作为黄豆运销专业大户,他一要保证黄豆的品质,二要确保相当的存量,三要扩充运销市场。

每年,舒克东在7、8、9三个月采购湖北豆,后三个月就采购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黄豆。他运销黄豆的范围扩至大冶、阳新,以及黄冈的武穴、黄梅,咸宁的通山等地。

制作太子豆腐的最后一道工序,当地人习惯称“打包成型”。舒克东却认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豆腐的运销,也就是把豆腐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算是最后一道工序。

太子豆腐的运销方式五花八门,没有固定的模式。有定点摊位,有上门取货的,还有托运出去的……

舒克东天性好客。他带我们来到太子镇上的屋里村,找到太子豆腐加工、运销大户李文宝。

李文宝家的豆腐作坊,是按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改造的,试开业还不到一个月。作坊里热气腾腾、清香弥漫。附近的山海村村民费金竹正在购买刚制成的新鲜豆腐。

几天前,费金竹从这里购买了40多块豆腐,炸制豆果,后几家亲戚一分,就不够了。“新鲜的豆腐炸制的豆果更美味。”费金竹就上门来又买了20块新鲜豆腐。

40岁的李文宝,做了11年的豆腐生意。他先是做豆腐,后既做豆腐、又跑运销。兄弟姐妹4人,其中有3人一年四季忙在太子豆腐产业链上。

李文宝的姐姐李利红,是专业销售太子豆腐的。这些年,家里购置了专门的豆腐运输车,在武汉、黄石配套了定点豆腐摊位。“商标申请、技术标准、工艺改造……要让更多人吃到正宗太子豆腐,下一步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李利红说。

擦亮太子豆腐招牌,做大做强豆腐产业。这些年,太子镇依托太子豆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基础,打造豆腐文旅小镇,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太子镇镇长欧阳高纵很有“想法”——引育龙头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挖掘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工艺水平,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发展乡村旅游等。

乡村振兴,从一块豆腐开始。“千年古镇,豆腐飘香”,太子豆腐的清香定能越飘越远!

    (记者 张春玲 梁坚义)

    编辑 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