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拍摄的阳新城门
侵华日军拍摄的阳新难民区
侵华日军在阳新合同电信所前拍摄的照片
侵华日军拍摄的日军、工事、民船等照片。(受访者供图)
近日,我市收到一批来自山东临沂的特殊捐赠——9张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侵略阳新县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侵华日军在阳新构筑的工事、阳新合同电信所、阳新难民区等历史场景。此次捐赠,已是李萧震宇继今年4月、5月向黄石市档案馆捐赠30张日军侵华照片后,第三次向该馆捐赠珍贵的抗战文物。
李萧震宇,1991年出生于山东临沂,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鉴定、收藏及修复工作。近年来,李萧震宇已累计向江西、福建、湖北等地捐赠重要史料照片和文物400余件。
“这批照片的发现颇具戏剧性。”李萧震宇介绍,“它们最初是由朋友在日本一个二手市场偶然发现的。”得知这一消息后,李萧震宇立即委托朋友代为收购。同时,李萧震宇的朋友席新朝,二话不说提供资金支持,并坚定地说:“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保存这些证据,不能忘记日本侵略者的暴行。”
然而,由于海外运输条件限制,这批共计39张的历史照片最终分三批辗转回国。
作为专业的文物鉴定师,李萧震宇在照片回国后,立即运用“看返青、闻纸味、查字迹”的专业方法对照片进行了严格鉴定。他严谨细致地分析着每一张照片的细节,最终确定这些照片为同一批次冲印。“但对于照片是否拍摄于同一地点,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李萧震宇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在鉴定过程中,一张标注有“陽新城门”字样的照片引起了李萧震宇的特别注意。他回忆道:“其中一张注有‘陽新城门’的照片成为关键线索。”由于日本文字源于汉字,字形相似,为了确保准确无误,李萧震宇请学过日语的母亲和妻子共同确认,最终确定是“阳新”。
随后,他通过查询大量史料和观看相关抗战纪录片,经过反复比对与验证,终于确认这张照片拍摄于黄石市阳新县。为了进一步证实这批照片的拍摄地点,李萧震宇结合同批中多张背景为“陽新合同電信所”的照片,以及照片中展现的长江流域特有的地质环境和相同的拍摄季节等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最终判定这一批照片均为阳新地区的影像,不过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考证研究。
李萧震宇透露,此批照片中与黄石相关的部分已分三批全部捐赠完毕。面对多方高价求购,他始终不为所动:“钱并不重要,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将这些照片捐给国家,才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课本上的历史需要实物来佐证,这些照片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记者 彭金)
东楚快评
守护民族记忆的光芒
近日,山东收藏家李萧震宇将9张辗转自日本旧货市场的珍贵照片,郑重捐赠黄石。这些泛黄的影像,如时间琥珀般封存着侵华日军在阳新城门、合同电信所、难民区等处的历史罪证。这已是李萧震宇年内第三次向黄石无偿捐献日军侵华铁证,连同此前捐赠,他守护的史证已达39张之多。
照片无声,却比任何控诉都更振聋发聩。它们所承载的,是民族苦难最直观的切片,是教科书无法替代的视觉证词。当“陽新城门”的字样在反复考证中被确认,当日军工事的影像与长江流域地貌相互印证,历史便在实证的链条中挣脱尘封,显露出狰狞而真实的轮廓。李萧震宇以“看返青、闻纸味、查字迹”的严谨进行鉴定,恰是对历史最大的敬畏——唯有求真,记忆才不会褪色。
这份守护,更闪耀着超越金钱的人性光芒。面对重金求购者,李萧震宇不为所动:“中国人不能忘记历史。”朋友席新朝“砸锅卖铁也要保存证据”的誓言,海外收购的周折辗转,无不昭示着民间力量对历史正义的朴素担当。当文物工作者、普通藏家、异国友人形成接力,共同托举这些血泪影像回归故土,我们看到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自觉——公民个体,正成为国家记忆不可或缺的守护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李萧震宇们的捐赠,恰如一束穿越时光的光,照亮了民族记忆最易被模糊的褶皱。它们不仅是阳新一地的创伤见证,更是全民族抵御外侮的精神坐标。唯有让历史的伤痕在实证中清晰可触,让“阳新城门”这样的地标成为永不磨灭的警示碑,我们才能告慰逝者,警示未来: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当博物馆的灯光映亮这些泛黄的证物,它们所照亮的,不仅是过去的深渊,更是民族前行的星图。
(记者 彭金 赵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