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
谈桥新貌
鄂东南抗日第一村
谈桥红色文化纪念馆
谈桥村“红色记忆”旅游带
尹合春
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内的展厅
八十年光阴流转,历史的烽烟未曾消散。
在大冶市灵乡镇谈桥老街中心,一栋两层建筑矗立其间,门头上“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十个大字庄重肃穆。
8月28日,本报记者重返鄂南抗日前哨,透过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的一砖一瓦,聆听几代人的家国故事。
在这里,抗战记忆从未褪色,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座屹立在谈桥老街的古建筑,见证了中国军民共赴国难的壮烈篇章,也见证着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鄂南抗战的“红色灯塔”
晨光透过薄雾洒落在青石板上,72岁的尹合春穿过斑驳的光影,缓步走过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下称“指挥部旧址”),手指轻轻抚过粉刷过的墙壁,仿佛在触摸一段鲜活的历史。
1972年,尹合春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他被选拔成为南京军区的特殊兵种——防化兵,并前往罗布泊参加试验。
那些硝烟弥漫的往事,化作只言片语,如珍珠般散落在尹合春的人生轨迹里。
退伍返乡后,尹合春经常来到指挥部旧址,感受历史的回响。有时,他会带着年轻一代前来,讲述那些老一辈讲过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1942年,就是在这里,鄂南抗日的命运被改写。”尹合春的声音在空旷的厅堂里回荡。那座建于清代晚期的柯氏老宅,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毅然担起了历史的重任。
这是谈桥村最大的一处宅院,占地580平方米,中庭宽阔,两侧为厢房,第二层为木板楼,青砖构筑,古朴典雅。
这座建于清代晚期的建筑,原是大冶开明绅士、红色中医柯良斋的私宅。1938年,柯良斋赴汉口采购药材,拜访族弟柯竺僧,两人促膝长谈。
柯竺僧和董必武是同学,较早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年,柯良斋的儿子柯琼,柯竺僧的儿子柯愈强先后赴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成为革命队伍中的骨干。
“当时董必武与柯竺僧有密切联系,经常对他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宣传。”谈桥村的老人们至今仍能讲述这段历史。在董必武的影响下,谈桥青年柯愈强、柯琼等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2年,当新四军五师来到谈桥,柯良斋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宅院给部队成立鄂皖湘赣指挥部——
穿过指挥部旧址内的天井,时光倒流回1942年夏天。鄂豫边区党委组织部部长杨学诚风尘仆仆地走进这座宅院,天井里的绿树正吐着清香,但厅堂里的气氛却凝重如铁。
油灯下,军事地图铺展,各级指挥员眉头紧锁。彼时,谈家桥、傅家山、刘仁八地区(下称“谈傅刘”)作为鄂南腹地,北临长江,南达粤汉铁路,西扼武汉,东通江西,成为日、伪、顽军必争的战略要地。
“听老一辈说,那时的斗争形势复杂得像一盘棋。”尹合春站在展厅里,凝视着墙上的战役图。
当这里成为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的所在地后,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集中调度。
黄石沦陷后的首次大捷
鄂皖湘赣指挥部成立后,指挥部决定对陈兵鄂南腹地,多次围攻、偷袭新四军五师部队的国民党田维中部和廖义华部予以坚决还击,狠狠打击他们的反共气焰。
1942年8月下旬,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兵分两路:南路由政委张体学率领41团、42团直捣田维中部巢穴刘仁八;北路由刘少卿、罗通率领师特务团及地方武装进攻廖义华顽军司令部。
战斗打响的那夜,月光格外明亮。张体学率部攻上傅家山时,顽军仓皇应战。枪声如爆豆般响起,山间回荡着喊杀声。与此同时,北路部队在谈家桥附近的傅家大屋山和上吴村发起猛攻,廖义华部节节败退。
“谈傅刘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鄂南抗战的局面。”指着指挥部旧址中泛黄的老物件,尹合春的声音有些激动。战役消灭田部2000余人,歼灭廖部两个大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从文件中发现,田维中早与日伪有互不进犯的秘密协定。
“最让大家振奋的,还是纪家祠堂歼灭战。”指挥部旧址负责人明朋介绍,1942年11月初,盘踞金牛的日伪军800余人扑向谈家桥,企图将新四军挤出鄂南。“指挥部决定打一场歼灭战。”明朋告诉记者,“当敌人行进至纪家祠堂立足未稳时,我军突然发起猛攻。”
那场战斗仅仅持续了半天,硝烟弥漫中,伪军一个营被全歼,日军一个中队伤亡惨重。这是黄石沦陷后第一次较大规模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如今,指挥部旧址内的展厅静默地诉说着这段历史——
据《中国共产党大冶市历史(1921—1949)》记载,鄂南在湖北省东南部,是长江和幕阜山之间的一块三角形地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的一部分。武汉沦陷后,鄂南是日军的后方,也是日军继续向南、向西进军的基地。
毛泽东、朱德电复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五师师长李先念,“同意我主力部队开辟鄂南”。
由此,五师十四旅主力创建以幕阜山为中心的鄂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实现延安总部要求五师自南线包围武汉日军的战略意图。
十四旅主力分东西两路向鄂南挺进,迅速打开大冶军事局面。之后,他们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歼灭日、伪、顽,夯实抗日根据地建设基础,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战积极性,不仅保障了当时十四旅主力部队的给养,还将大量的粮饷支援鄂豫边区,有力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谈桥村的“红绿融合”
风云已逝,岁月留痕。
环绕谈桥村一周,3条灵溪交汇形成天然清水潭,取“潭”之音雅化为“谈”,又因修建石拱桥,故被称为谈(潭)桥。
谈桥村第一座称之为“站起来”的青石拱桥上,凹陷的车辙印无声诉说着“一桥兴百业”的历史传奇。
围绕村里第二座“富起来”的桥和第三座“强起来”的桥,谈桥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付杰也为记者讲述谈桥村的发展变化。
“这里的变化,先辈们恐怕想象不到。”付杰微笑着说。如今,这座曾经的战略要地,正在焕发新的生机——2002年,指挥部旧址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系统性地保护与开发。
付杰指着规划图介绍,村里正在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指挥部旧址为核心,串联周边革命遗址,形成“红色记忆”旅游带;同时,配套发展农家乐、特色种植等产业,让红色旅游真正带动村民增收。
在海拔700余米的大王山白云岩下,灵溪生态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黄精、白芨、金银花等各类中药材1000亩,逐步形成种植、加工、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
村里还计划坚持“运动休闲+”理念,推动农体旅深度融合,致力于打造运动休闲特征鲜明、文化气息浓厚、产业集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惠及全民健康的旅游新名片,引领乡村农家乐和健康休闲运动新风尚。
谈桥村围绕“整合发展”,激活“红绿”资源。村里通过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村庄建设打造品牌形象三方面发力,全力打造“黄石抗日红色旅游第一村”。
在谈桥村,红色记忆不仅保存在旧址中,更鲜活于人们的行动里。明朋二十多年来跑遍天南地北,搜集抗战实物。
他的收藏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旧报刊、新四军用过的物品、日军侵华物证等各类藏品。他每年还开展红色宣讲近百场,让大家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黄昏时分,谈桥广场上路灯渐次亮起。音乐声、欢笑声回荡在这个曾经烽火连天,如今安宁祥和的村庄。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在这里融合,这片曾经洒满热血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