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辉锡生平介绍
肖汉江为肖辉锡扫墓
坜上村大桥
肖汉江讲述肖辉锡故事
肖汉江参观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
肖汉江走进鄂东南特委遗址
肖汉江站在坜上村大桥上
夏天的阳新县龙港镇坜上村绿荫浓郁,满目苍翠。在这个看似平常的鄂东南村落里,一段跨越八十余年的红色传承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1928年,年仅11岁的肖辉锡加入村儿童团,随后投身革命,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942年5月,肖辉锡带队执行任务时突遇日军炮艇的机枪扫射,他与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年仅25岁。
一批又一批的后辈延续着他的精神。从抗日烽火中的壮烈牺牲,到建设年代的艰苦奋斗,再到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坜上村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家国史诗。
青山铸忠魂
清晨的阳光洒在高畈路口超市的门前,龙港镇坜上村退休的老村长肖汉江像往常一样坐在门口的竹凳上,身后的门楣旁挂着一块金色的“光荣烈属”的牌匾。在阳光下,鎏金的字牌熠熠生辉,而肖汉江望着眼前的景象,思绪飘远。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村里人都知道,老村长又在思念他那位从未谋面的父亲——抗日烈士肖辉锡(亦作“萧辉锡”)。1947年出生的肖汉江,是肖辉锡过继的儿子。“你爷爷是抗日英雄,立下过赫赫战功。当年的事迹,你们都要记牢。”肖汉江对儿子肖唐传说话时,声音不自觉地沉了几分。
在肖汉江的旧公文包里,保存着一份2015年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明,纸张已经泛黄,但字迹依然清晰:“萧辉锡(1917-1942)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政治委员”。这份证书,是肖汉江最珍贵的家当。
肖辉锡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他是次子。1928年,年仅11岁的他就加入了村儿童团。随后,肖辉锡投身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并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肖辉锡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当时,肖辉锡的父亲一心要留他在家,但肖辉锡心意已决。他对父亲说:“我们穷人的唯一出路就是通过革命赶走帝国主义。只有这样,我们穷人才有翻身之日。”父亲虽不舍,但最终还是放他离去。这一走,肖辉锡便杳无音信。
直到1937年下半年,肖辉锡受命回地方收扩队伍,其间回了趟家。此时,父亲刚去世不久,母亲成冬姐尚在。面对母亲的苦苦挽留,肖辉锡坚持再次离开。他说:“革命就要革到底,现在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我们要赶走日本鬼子。有国就有家,亡国了也就没家了,等革命胜利了我再回来。”说完,他掏出身上仅有的5块钱递给母亲,便匆匆赶往下一个地方收编队伍去了。
肖辉锡走后,成冬姐就坐在家门口,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归来,唯有偶尔收到的书信能稍慰思子之情。“1937年至1942年期间,他每年都会给家里写信。信中,他告诉家人自己远在外地开展革命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回去,还说如果革命胜利后自己还活着,一定会回去看望家人。”肖汉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他从祖母、叔伯口中听来的。
1942年后,家里便再也没有他的音信。后来,等到日军投降,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到家门前地里的玉米长了又长、水稻黄了又黄,成冬姐还是未能等到这个离家的孩子。漫长的等待渐渐被不安填满。成冬姐做主让三子肖辉钗的儿子肖汉江过继给肖辉锡为嗣。
“后来,家里多方打听,才知道父亲早已于1942年牺牲了。”肖汉江用手指摩挲着证书,声音愈发沙哑。《新四军人物志》记载,1942年5月,驻安徽省无为县土桥镇的新四军第七师十九旅五十五团接受一个新任务,到对江铜(陵)繁(昌)地区招抚一股小部队。时任五十五团政委的肖辉锡和副团长黄彬带队执行任务后渡江北返。就在渡船即将靠岸时,一艘日军炮艇突然打开探照灯,机枪扫射。25岁的肖辉锡与战友们浴血奋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长眠于长江。
“祖母直到1956年去世,都经常给我讲父亲的故事。”肖汉江小心翼翼地捧出父亲唯一一张遗像,照片上的年轻人眉目清秀,眼神坚定。“虽然没见过面,但我觉得我们长得很像。”这句话里,藏着一位儿子对父亲最深切的思念。
一遍遍讲述父亲的故事,是他与父亲最深的联结。每讲一次,那个模糊的身影便清晰一分;每讲一次,那段烽火岁月便重历一回;每讲一次,他就如同穿越时空,与那位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又见上了一面。
赤子承丰碑
“父亲肖辉锡留下最好的遗物,便是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肖汉江说。当革命的硝烟渐渐散去,建设新中国的号角吹响,肖汉江早已将父亲的精神内化为行动指南,在平凡的乡村土地上,践行着家国情怀。
1971年,肖汉江从龙港镇彭杨学校毕业,回到坜上大队任团副支书。次年,村子里动工修建坜上沟渠。他回忆道:“那时候,村里的地,风一吹就起沙,雨一落就结块,每亩顶多能收三四百斤粮食。”他掐着指头算道,大队全年总产量才30万斤,刚够糊口。
看着低产的农田和乡亲们脸上难掩的愁容,肖汉江下定决心:“要活命就得修渠!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把力气,这渠必须成!”
修渠的日子里,肖汉江成了全村人的标杆。天不亮,他就钻进渠沟,手里的镢头比谁挥得都狠;深夜收工后,他还揣着油灯在渠线图上反复比划。终于,坜上沟渠建成,清亮的渠水被引到了田边,流进了干渴的田地。“后来每亩能产上千斤!”肖汉江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着光亮。
20世纪80年代,已是坜上村村长的肖汉江又发现了村里的新问题。一条80多米宽的龙港河将村子分成了两半,河上只有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桥面窄得只能容一个人通过,“过河极其困难”成了村民们生活中的常态,也成了制约村庄发展的瓶颈。“更让人头疼的是,每年发大水,木桥都被冲垮,重修要花不少钱。”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更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必须修一座结实的桥!”肖汉江在村民和村干部面前坚定地说道。工程动工后,实际困难远超预期,其中最先遇到的阻碍便是资金短缺。这时,肖汉江率先站了出来,带头捐出了1000多块钱。而这笔钱在当时绝非小数目——要知道,肖汉江一年的工资也才1000来块,家里还有4个孩子等着吃饭上学。
“我是村长啊,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就算家里再难,我也必须出这份力。”肖汉江的话,点燃了全村的热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最终筹集到了20余万元建设资金。
资金到位后,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做出了一个让家人既心疼又敬佩的决定:搬到工地住。在桥头搭起简易大棚后,肖汉江带着几名村干部开始了“以桥为家”的生活。“桥修了几年,我就在桥旁边睡了几年。”耗时三年,坜上村大桥终于建成了。
1990年,一座3.5米宽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龙港河。这座桥不仅连通了河两岸,更连通了坜上村的过去与未来。
“2020年,这座服务了村民30年的老桥完成了扩建改造。现在桥长74.6米,宽5.6米,能过50吨的大车。”坜上村党支部书记蔡乾忠告诉记者。
站在新桥上,看着河两岸整齐的民居和繁忙的乡间公路,肖汉江的脸上写满了欣慰。
沃野启新程
红色基因始终流淌在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肖辉锡的英雄事迹,早已镌刻在中华民族抗战史诗上;肖辉锡的精神,则体现在坜上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里。
如今,一批又一批的后辈延续这份精神,让坜上村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走进坜上村的“红色议事厅”,一场关于人居环境整治的民主议事会正在进行。“我们要让每个党员都成为一面旗帜,每块‘责任田’都成为示范田。我们村的环境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要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还需要继续努力。”
这种民主议事的场景,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坜上村通过树立先锋标杆、创新设立“红色存折”积分激励模式等举措,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在全村掀起“人人参与、户户行动”的热潮,绘就了一幅生态美、环境优、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在产业发展上,坜上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形条件,大力培育“狗血桃”特色产业,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稳定活力。桃园的发展还带动了20名村民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此外,坜上村积极拓展产业发展路径,主动邀请返乡创业能人回乡发展。这些能人凭借自身技术、资金和市场经验,开办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其中,鸿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科学规划养殖规模、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实现了年收入30万元。合作社不仅自身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收入来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英雄的精神已经化作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激励着坜上村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