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诗的著作
胡安诗
立秋后的稻田,蝉鸣渐歇。日前,在胡安诗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刘仁八镇刘桥村黄清垴。穿过蜿蜒的小路,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空地上种满辣椒、红薯等作物,对面的小山包静静环抱着村庄。
“这里原本是新屋自然村,是大地主边老五的宅子,非常气派。1938年,日军攻占刘仁八后,西山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胡安诗说道。
这位1952年出生的老人,曾任刘仁八镇常务副镇长,退休后投身红色文化研究。十余年间,他走访300多个村湾,采访500多位古稀老人,行程逾万公里,将口述历史整理成《赤色果城》等著作。
据胡安诗讲述,1938年冬,日军一支小队占据新屋自然村,用电网封锁村庄,构筑工事。次年春,日军大部队进驻,设司令部,在附近修建碉堡,并从边老五家后院挖地道直通司令部。
“当年日军在此驻军2000多人,强占新屋、老祠堂等村,驱赶百姓,劫掠财物,设杀人场……”胡安诗的声音低沉下去,“新屋村已经毁于战火中了。”那些往事被山风裹挟着吹远,如今只剩这片寂静的菜地和老人笔下的字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刘仁八镇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江南独立二旅四团的战士们决定集中兵力,彻底消灭这股顽敌。
“一营正面进攻,二营迂回包抄!”指挥员的声音在青纱帐中传递。双港口方向,机枪手已经架好了机枪;大山背面,二营的战士们正艰难开辟迂回路线。
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尽管二营未能及时完成合围,但新四军的凌厉攻势仍让日伪军损失惨重。300余守军,大半在突围时被歼,残部丢盔弃甲,从南丰、三溪口方向仓皇逃往大冶县城。
与此同时,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新四军各部势如破竹。在苏南、浙北地区,苏浙军区部队连续攻克句容、溧阳、金坛等县城;在阳新、大冶一带,其他据点也相继被拔除。刘仁八歼灭战与这些战役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军队对日寇的最后一击,为侵略者敲响了最后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