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拍的许家冲村。 三峡日报记者 付蓓蓓 摄
9月19日,缭绕的晨雾中,长江三峡成了一幅水墨画。
车驶入三峡大坝左岸的山路,穿过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集镇,再拐过三道弯,一块立石映入眼帘,上面刻着“绿色宜居示范村 许家冲村”几个字。接着拐进笔直的村道,一排峡江民居整齐排列。
“坝头库首第一村(呐),三峡茶谷东大门(呐)……”忽然,耳边传来一阵歌声,铿锵的唱词标注着许家冲村的方位。
记者在不远处的村文化广场找到了歌声的源头。原来,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正给外地客人高唱用渔鼓调填词创作的《党员公约》。
“这是我今年第385次唱《党员公约》,我唱了八年,唱了九版。”他边说边引领大家走向村庄深处,解读百唱不厌的密码。
吟唱出来的“承诺”
“这就是第一版《党员公约》。”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朱崇军引导大家看向左边墙壁上的一张红底白字曲谱。
他满脸自豪地说:“唱了那么多次,最难忘的还是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许家冲村考察,听我们唱《党员公约》。”
“这一段得好好讲讲!”话音未落,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来人正是许家冲村原党支部书记望作战。
朱崇军顺势邀请他为大伙儿讲讲当年的场景。
“就在这儿,总书记拿起了曲谱仔细端详。”望作战缓步走向办事柜台前比画着说:“当时,我们跟总书记说,要不要唱给您听一听,总书记用我们宜昌的方言回了句‘要得’。”
“总书记说,渔鼓调很悠扬,党员公约的内容写得也很好,朗朗上口。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牢记在心中,这种办法很好。”时隔7年,他仍抑制不住激动。
见记者好奇,他道出了第一版《党员公约》的诞生历程。
2017年,是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15个年头。当时,全村600多户,其中90%的村民都是三峡移民,移民们一度互相不搭理,矛盾也很多,很难组织起来。
正在发愁间,他发现,很多移民曾是渔民,闲暇时都会哼唱三峡地区特有的民间小调渔鼓调。他由此来了灵感:何不用渔鼓调填词,出一份党员公约,让大家在哼唱间记于心、化为行?
“那时候,党员作用发挥不够、人情风难刹等问题比较突出。”他顿了顿:“所以第一版公约才填了‘明示党员亮身份(呐)’‘移风易俗我先行(呐)’这些词……”他边说边唱起来。
望作战说:“刚开始村民认为我们唱‘公约’是为了应付领导,后来在党员带头示范下,村民才发现我们是认真的。”
“不信你看!”他指着广场上介绍,那是老党员屈克新,每天都会沿着沟渠巡查,拾捡杂物;那是村后备干部谢磊,每次村庄清洁日活动,都干得很卖力……
带动发展的“规矩”
走过一家家民宿,记者来到“云水涧”客栈。
“你敢相信吗?七年前我这儿没客人,现在旺季得提前订。”老板郑群英刚送走最后一拨客人,边打扫庭院边和记者聊起来。
郑群英说,2017年,还是普通党员的谢蓉在村里尝试开了第一家民宿,效果不错,村党支部就鼓励大家一起发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简单收拾出3间客房。
后来,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有的民宿天天满房,有的却无人问津,有的甚至打起价格战,让市场陷入混乱。
“村里就给大家开会,鼓励共谋共建。”郑群英说着,若有所思。她清晰地记得,从2019年起,“旅游”“民宿”等词语开始高频在公约中出现,“共谋发展”等内容也被纳入其中。
2023年,许家冲村党支部领办“初心民宿合作社”,统一管理全村38家民宿。郑群英和其他民宿从业者积极参加培训,并主动改造客房、优化体验。
“公约里唱‘发展为实不放空’,现在我感受到了。”如今,她的民宿每年能接待游客2000人次,毛收入超10万元。
一路之隔的“江晖景院”,老板周云桂正利落地更换床褥。提起过往,她有些腼腆:“刚开店那阵子,总盼着村里分客源,后来改进设施、提升服务,生意渐渐红火,公约里‘勤劳致富靠双手’那句话,也成了真。”
记者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谢蓉,她拿出历年修订的《党员公约》展示。“想发展好,得攥指成拳才有力。”她指着“团结一心”等词语,语气坚定,“这些不仅要唱在嘴里,还要落到实处。”
她掰着指头数了数,如今38家民宿拧成一股绳,去年,累计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100多名村民因此吃上旅游饭,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
“带领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硬道理”,谢蓉在笔记本上,写下前不久到上海静安区学习的感悟。
代代传承的“精神”
“当初是想让党员亮明身份、履行职责,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村党员群众奔赴新征程的精神动力。”站在初心馆内的《党员公约》前,谢蓉很是感慨。
2023年,她从望作战手里接过“接力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也将《党员公约》继承了过来,到今年,又更新了三个版本。
“每版公约内容都是当年的发展重点,也是许家冲的一面镜子。”谢蓉细数了这些年的变化,从智慧旅游到服务重大工程,公约永远跟着时代走、贴着需求变。
在初心馆里,各类陈列摆放整齐,默默讲述着许家冲的历史文化,“许家冲是靠什么从‘贫穷扯皮’到‘安稳致富’的?”记者疑惑不解。
“靠对精神的传承,我们都在长江边长大,骨子里都有拼劲、韧劲。”一旁的村后备干部江玲玲回答得很干脆,她说,“现在不光是党员群众,连娃娃们都会唱了。”
走出初心馆,太阳已渐渐落下山头,预备党员周华平骑着电瓶车带12岁的儿子望恒毅从一旁的村道回家。不一会,附近飘出悠扬的渔鼓调声,“关注民生出实招(啊),养老助残氛围浓(啊)……”
“喏,周华平又在教儿子唱歌了。”江玲玲指着不远处的楼房说。直到几分钟后记者凑近,周华平才逐渐停下,“为啥要教儿子唱这?”
“公约光我们唱可不行,得传下去。”周华平讲出了缘由,有一天看到老支书望作战给自己的孙子讲,孙子听得眼睛直发亮。
“就该这样传唱下去。”周华平说,“回去后我也尝试着讲解并唱给儿子听,没想到他非常喜欢。”
虽然还记不完整歌词,但儿子已经能够哼出整个的渔鼓调旋律,“传承啊,就是让这精神慢慢生根发芽。”
记者结束采访时,暮色已渐笼群山,许家冲村民活动广场开始热闹起来,休闲廊道下,来自武汉的大学生申韵涵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用渔鼓调唱起了新歌,“乡村振兴靠奋斗,等靠要思想全丢……党员公约树新风,幸福生活会长久……”
这新歌不止在这大山里吟唱,在浙江杭州,在贵州毕节,在中国大大小小的村落里,正以不同的形式激起回响。
(湖北宜昌三峡日报记者 雷鹏程 何冠英 谭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