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行走在大冶市陈贵镇的乡间小道,曾经污水横流的沟渠如今清流潺潺,沿岸新植的绿柳随风摇曳。72岁的村民陈大爷指着家门口新接入的污水管感慨道:“政府办了件大实事!现在下雨天再不用蹚着污水出门了。”这样的转变,源于一场场污水治理攻坚硬仗取得的成效。
乡镇生活污水管网,被喻为城镇运行的“地下生命线”。然而管网老化、覆盖率低、管理缺位等问题,曾长期制约黄石乡镇人居环境改善。去年底,由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牵头的黄石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攻坚行动启动,明确用一年时间打通污水治理的“最后一米”。
行动启动半年多来,一组硬核数据见证历史性突破:全市乡镇生活污水管网普及率、集中收集率、处理率均达100%,全市乡镇污水厂平均负荷率提升13.4%。
靶向攻坚 精准打通堵点
去年11月,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攻坚行动启动,并制定五大目标,即2025年底前实现管网普及率100%、集中收集率85%以上、处理率80%以上、进水COD浓度全域达标、负荷率达标厂达15座以上。针对各乡镇差异大的痛点,我市创新推行“城建项目推进+一厂一策”模式,实现“精准施策,一厂一策”破困局。
用脚板丈量每寸管网,以钉钉子精神攻克每个堵点——
大冶市陈贵镇依靠无人机巡航扫描12公里管网,精准定位7处渗漏点,采用紫外光固化技术(非开挖修复)封堵破损,同步新建3公里支管接入132户居民。5个月内,该镇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从41.43%上升至107.13%。
阳新县王英镇投入3300万元实施“污水厂三期”工程,面对镇区近40度的陡坡地形,该镇创新引入真空负压收集技术,新建管网6公里、改造清淤8公里,设立24小时运维服务站,促使该镇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从 2.27%跃升至51.65%,惠及5800余名附近居民。
截至6月下旬,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攻坚行动累计排查管网501公里,新建及改造管网27.46公里,修复检查井116座、渗漏点36处,新建提升泵站5座,新接入户313户。
破除沉疴 倒逼项目落地
阳新县曾是全市污水治理的“薄弱极”:管网空白区多、破损严重,11座污水厂中7座负荷率长期不达标,部分厂区甚至低效运转多年。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攻坚行动启动以来,我市将阳新列为重点攻坚战区,以三记重拳根治顽疾。
通过提级督导压实责任,以包保下沉、省住建厅专项督导、市政府现场办公、市纪委监委挂牌督办、市住更局一线督导等方式,严格问题清单销号管理,相关部门联合第三方下发16份整改交办函,直指该县5个乡镇的污水直排问题,倒逼项目落地。
阳新县政府针对问题迅速制定整改方案,抽调专人组建专班,全面对乡镇污水管网进行排查,针对污水管网破损及时修复,对“空白区”管网进行建设。目前,阳新县已谋划管网新建项目9个,“查漏补缺”工程23处。
在三拳重击下,该县负荷率不达标厂减少3座,全县平均负荷率提升了17.27%,9个乡镇厂负荷率提升超10%,COD不达标厂仅剩3座。陶港镇村民刘婆婆说:“以前家门口就是臭水塘,现在管网通了,孙子暑假回老家可以在门前放心玩耍了。”
长效治理 探索黄石经验
攻坚不仅要解近忧,更要谋长远。我市正在以制度创新构建污水治理“黄石经验”。
大冶市灵乡镇完成全市首个20公里的全域管网移交,绘制出首张乡镇污水管网数字地图,建立起“运营公司+镇政府”的“双网格长制”。维修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2小时,年预计节省运维成本200万元,探索出了全市首创的“厂网一体”经验。
同时,大冶市探索“按效付费”破冰实践,该市某乡镇污水厂因进水COD浓度连续3月不达标,被扣减48万元运营费。这张全省首张绩效罚单,倒逼企业投资100万元更新除磷设备,实负荷率月均提升22%,成为了我市的改革样板。
我市还积极探索“借风引资”创新突破,紧抓国家新型城镇化污水治理试点机遇,编制《黄石乡镇污水治理全国试点方案》,整合包装13个乡镇项目,申报国家资金8.1亿元。指导大冶市获批污水设备更新国债3600万元,助力阳新县申报2025年8月份管网维护专项债约6000万元。
历时半年多的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攻坚行动,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半年前,一些乡镇污水横流、管网空白、污水处理厂空转;如今,全覆盖的管网普及率、收集率和处理率织密了地下“毛细血管”、激活了治理“神经末梢”、筑牢了生态屏障。
随着攻坚持续推进,我市乡镇污水处理正朝着“全域达标”的目标全力冲刺。这场乡镇污水治理的“黄石实践”,也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石经验”。
记者 廖巍巍 通讯员 张梦蝶
编辑:徐道发